箫声瓷韵性情人
——工艺美术师颜锦良的梦与痴
虽然事业起起落落,但他却说他感谢命运的眷顾,让他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愿意终身相依的两个梦想,让他得以谱写一段箫声瓷韵,做一个性情人。他,就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师、长泉瓷雕厂的厂长颜锦良——
梦里相系瓷洞箫
一走进长泉瓷雕厂,便见颜锦良正用瓷洞箫吹着曲子。但见这管瓷洞箫吸收了德化白瓷纯洁细腻致密的瓷质,釉色优美柔和,滑腻若脂,温润似玉,莹明如镜,凝重典雅,吹奏出来的音乐音质优美纯正,音域广阔激扬,音阶抑扬顿挫。
以瓷仿竹制作瓷箫瓷笛,是德化县瓷工的一项特艺作品。早在宋代,德化县的瓷箫、瓷笛便已著名于世,其造型美观,式样优雅,犹如白玉雕制,声调亦胜过竹制箫笛,而且不因气候干湿变化产生音调变化,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日本的箱根神社就珍藏有德化县明代的瓷箫、瓷笛。
1985年,年仅20岁的颜锦良继承了父亲想烧制出瓷洞箫的梦想,开始做瓷洞箫。几经失败,自小学唱南音的颜锦良决定再去学习吹箫,从而全面了解、掌握洞箫的特点及音韵效果。1989年,颜锦良用了4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创作出了一管瓷洞箫,并一举获得福建省首届工业品博览会优秀参展产品。但颜锦良并不因此而停留探索的脚步,深谙乐器的他知道这管洞箫距离真正洞箫的音准还是差得很远。于是,颜锦良继续不断地研究瓷洞箫制作的各个细节,从音孔距离的设置到V字形吹口的大小,从长度到粗细,无数次地试验,无数次地改进……颜锦良这一努力便是18年的时间。
2007年9月的一天,他打开窑炉,一管莹白如玉的白瓷箫展现眼前,颜锦良的心猛地跳起来,赶紧取出测量一下,长度是58厘米,再拿校音器测试一下,C调!太准确了!颜锦良成功了。
2007年9月28日,颜锦良和这把瓷洞箫在“张帝两岸行华彩瓷都”演唱会上精彩亮相了,那声音圆滑柔和,音域宽广浑厚,音色清丽宏亮,高则响遏行云,低则幽啭缠绵,有如天籁,获得好评如潮。之后,2007年10月,《长泉瓷洞箫》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
18年时间,颜锦良始终梦系瓷洞箫,终于有所收获和突破。但是2009年9月初的一天,颜锦良却仍这样告诉记者:“其实,做瓷洞箫,我并不是为了出售,我至今也未出售一支。而它的音准还应该更准确一些,我一直没有停止探索,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做出音调分毫不差的瓷洞箫来。”
痴心不已伟人像
若说颜锦良一生梦系瓷洞箫,那么,对伟人塑像则是痴心不已了。“其实像我们这一辈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份毛泽东情结,都想塑造出自己心中的伟人。”颜锦良说,他还记得1976年,正读初中的颜锦良听说毛泽东去世了,眼泪扑簌簌地往下落,内心悲痛如刀割的情景,“我现在除了瓷洞箫之外,唯一做的就是伟人塑像了,而要做就要做好,我会一生都只做伟人塑像。”果然,在长泉瓷雕厂,记者见到的雕塑作品无一不是伟人毛泽东的塑像,半身的、全身的;挥手的、戴帽的,各式各样全都齐备。
其实,颜锦良至今已经有了将近三十年的制瓷经验了。1982年高中毕业,开始学习雕塑,天资聪颖的他加上勤奋好学,短短4年便有所成就,雕塑《滴水观音》参加1986年福建省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被评为优秀产品。之后,他又得到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陈其泰、郑良清等人的指点,在瓷雕技艺上有了质的飞跃。
由于种种原因,颜锦良曾经动摇过,想放弃瓷艺事业,但对陶瓷的不舍,让他却步了。那一段迷惘的时间里,做伟人雕塑的梦又一次浮现上来。1996年,颜锦良下定决定要做毛泽东雕像,这个决心一下,仿佛是一缕阳光一样立即驱散了颜锦良心头的迷惘之雾,一条崭新的路呈现在了颜锦良的面前。
于是,从收集素材、创作构思到起草初稿,颜锦良一头扎了进去,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他知道,陶瓷艺术创作重在神韵和内涵,体现人物的陶瓷艺术作品不单纯要追求形象,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于是,不管是衣领的厚度还是手肘的高度,不管是脸部的肌肉还是眼神的方向,甚至挥手的姿势,衣纹的褶皱、纽扣,背后那只手握拳的松紧……颜锦良都一次次地揣摩、一次次地创作、一次次地修改;每一次改稿完成,他就请人家前来品评,他则拿一个笔记本在旁边记下朋友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进行修正,力求完美无瑕。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颜锦良永远不会忘记,正是这一年,他的多年努力终于有了胜利的曙光。9月份,颜锦良带了200多尊毛泽东塑像参加德化县组织到山东的“德化·济南”名瓷展销会。但刚到达山东,家里就打电话告诉颜锦良有一泉州客户下了200多尊毛泽东塑像的订单,而且交货日期紧迫,家里并没有存货。思索再三,颜锦良连夜把产品再全部运回来,及时交了货。就是这第一个的订单,让颜锦良一下子看到了希望,从而坚持做了下来。“我不但做到了现在,并且还将做足一生。”颜锦良是这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