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粉丝”追“星”
“粉丝”据说是一个英语单词“Fans”的谐音,也不知道是谁原创了这个时髦词儿,把这个“舶来品”变成了追星一族的专用名词。如今非常流行,“粉丝团”、“追星族”像火一样的热情从轰轰烈烈的演唱会中可见一斑。我从电视的场景看到,每当演唱会上有明星大腕出台,场下就人头攒动,有喉咙喊得声嘶力竭的,有手臂挥舞到抽筋的,粉丝们是一片痴迷与狂热。
粉丝们扯着横幅捧着鲜花,很夸张的尖叫,有泪流满面的,有送各种各样的礼物的,有满世界跟踪的。还有一群人前呼后拥静静地跟在明星身后,就象明星的全天候跟班。“星”休息我就等待,“星”前行我就追随,一路上的粉丝越聚越多,越走越远的。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节假日,做粉丝“追星”时下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
的确,如今的明星与众不同,我从电影、电视、舞台、球场上所看到的,男的大多英俊潇洒,扮演的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而球星们在运动场上更是翻云覆雨、英姿勃勃,连老头老太都会两眼放光,身不由己地羡慕和迷恋,处在青春期的帅哥靓妹更是情不自禁地崇拜与疯狂。
在校园里,在大街上,每天都有人在纵情谈论他们喜欢的偶像。这些青少年粉丝对于“星”们主演的每一部影片,演唱的每一首歌曲,比赛的每一场运动,次次都不愿缺席,还掏钱疯狂地购买画册、唱片,收集从生辰星座、身高体重、兴趣爱好、服装品牌到恋爱情史的一切资料。
粉丝的卧室里贴满明星的巨幅海报;耳朵里听着明星的CD,而且明星一出新专辑就到音像店里抢购;身上穿着明星喜欢的品牌;连手机也要和明星用的一样。特别是那些中学生粉丝抱怨语文课文难背、英语单词难记、数学公式难理解,却对自己喜欢的明星的星座、血型、爱好、身高个人档案了如指掌。
这股疯狂劲痴迷情,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犹如我们这一代人在上个世纪六十年参加红卫兵贴大字报、横扫“四旧”、跳“忠”字舞,犹如我们这一代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穿“喇叭”裤、流长头发、拎录音机满大街显摆。
这让我想起了过去的岁月,想起了文革期间,红卫兵崇拜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狂热,千千万万的红卫兵小将只要毛泽东他老人家的一声令下,那怕上刀山下火海也敢闯,没有人会丝毫犹豫。我记忆中有许多人为了表示忠心,甚至将毛泽东像章直接嵌入胸前的肉皮里。那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精神,是现代的粉丝无法比拟的。
过去的粉丝都是参与政治的,只崇拜伟人和英雄,没有哪一位人像毛泽东那样受到全世界的推崇。而现在的粉丝崇拜与痴迷的则是什么歌星、影星大腕级偶像,并各有自己圈子的偶像。这些天空中灿烂闪耀的“星”“星”在粉丝的心目中是光芒万丈,魅力无穷。
“星”下的粉丝极大多数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这倒和文革中区别不是很大,因为这个年令段正是求知欲旺盛,对时尚和新鲜事物最感兴趣的年代,而学生的学业紧张、课堂枯燥给追“星”族恰恰找到了一种最好的释放方式。
“星”也好,偶像也罢,都是大众的情人,与粉丝的关系,有着太多的复杂情感,有时像崇拜,有时也像亲人,有时更像恋人;有的走得很近,有的走得又很远;粉丝们尝过极致的快乐,也体验过刻骨的悲伤,但更多的是漫长的等待和顾盼。
我发现很多粉丝坐在电视和电脑前,盯着荧屏上自己喜欢的那个心中偶像,为他笑得不行或者为他哭得厉害。而偶像,他会知道,他会记得,他会相信曾经有人站在他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伴他走过人生的辉煌和低谷吗?
粉丝成就了偶像,粉丝围着偶像似星星捧着月亮,看似很近实质遥远,粉丝看见的只是偶像头顶耀眼的光环。偶像补偿了粉丝无法实现的“自我理想角色”,而偶像对粉丝却是一无所知。
每当我看到那些追星的粉丝们一张张因狂热而极度扭曲的脸,我的心底总想?喊一声,偶像有“各领风骚数百年”,也有“你唱罢来我来唱”。愿粉丝们看到偶像的真实生活,愿粉丝回归“真我”,回归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