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废旧堆里趟出小康路

废旧堆里趟出小康路

2013-10-27 00:46 作者:高立成 阅读量:25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穷村到目前该村已经出了四五个千万元大户,几百万元的有五六十户,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有几十万元,大大小小的老板就有100多个,他们提前走进了小康生活。这就是冈西镇丁渡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大包干后的部分丁渡村村民,看到就靠种几亩地仅能维持温饱,但不能发家致富,要想致富就得外出寻找头路。几个头脑比较灵活些的村民,就聚在一起商议如何走出去,干起来,早致富。他们认为,收购废品是一条不错的致富渠道,很多人怕脏、怕丢人,不好意思,其实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经过一番讨论,他们一致决定,合伙买一条水泥船出去收购废旧。说干就干,几家当即就合买了一条十几吨的水泥船,外出收购废品。他们每天安排一人在船上留守,其余的人挑着担子走村串户收购废旧物品。就这样,每次出去一星期左右,就会有一船货物回来,到县城卖掉后再继续出去收购。来来回回做了几趟,村里好多人看到他们的收入很不错,凡是出去收购废旧的人都添置了几件像样的大家电,很是令人眼馋,于是大家都纷纷效仿。不长时间,村里就有了十几条专门收购废品的船只。几年之后,村民们越做越大,后来到了九十年代初,各家各户就干脆分开了做,变成夫妻船、父子船。

“最高峰时,村里估计有400多人在外专门收购废品,虽脏一点、累一点,但是,收益高,见效快。一般就在盐城、射阳、阜宁、滨海等地租点收购,大到家用电器,小到旧鞋旧袜,包括废旧金属等都回收。农忙时回来参加大忙,闲时出去收购,做得好的人家,一年下来能有好几万元收入,这在当时八、九十年代是十分了不起的。”丁渡村党总支书记陈必付如数家珍,“在丁渡村,不少村民在废旧收购上积累了资金,以后改行的能人不少,有陆大祥、顾行祥、王守元、成标……”

今年38岁的陆大祥,一直跟着父母收购废旧,后来自己在上海设立废品收购点,专门收购别人送来的废品。有了资金后,他又瞄准了冈西生产排水板的优势,投入资金做起了建筑工程。目前,陆大祥正带着一帮人在天津搞工程插板,年收入有上百万元。县沙漏工艺品厂总经理顾行祥,起初也是靠收购废品发家的。98年,在村里办起了塑料厂,现在在冈西民营园办起了沙漏工艺品厂。丁渡中心组的王守元,原来搞运输,看到别人收购废旧收入很高,也动了心思,由于自己懂经营,很快就在无锡设立收购点。今年40刚出头的成标,靠收废旧起家,现在自己在苏州开办的公司已经上市……

“虽然现在我们村里收购废旧的人少了,还有大约200人,但是大部分村民都在城里买上了房子,过年过节,路边的轿车就停不下了。”党总支书记陈必付喜滋滋地说,“其实呀,我们村早就‘小康’了,大家口袋里都实惠着呢!只是老百姓都比较质朴、善良,不喜欢炫耀罢了。”

相关文章关键词

《废旧堆里趟出小康路》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