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浅论书法模糊美学

浅论书法模糊美学

2013-10-22 13:21 作者:慕游 阅读量:33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如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作为已经形成绚丽缤纷的各种书法流派的中国汉字,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古今,无可怀疑的在将来久远的年代因系华夏民族文明标志符而无限风光。巨大的美学价值不但不使表情达意功能下降,相反使其文化功能无限增加。远在唐朝征服日本近在当代倾倒欧美,儒道佛思想随其美妙绝伦的载体浸淫传播开来,对人类影响之深远相较于拼音文字不可同日而语。那么中国书法究竟魅力无穷的奥秘是什么?

仓颉造字,“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依象造形,将世界纷繁与复杂的万事万物符号之,这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无可置疑的必然忽略她的精彩和美妙之处。当然如果仓颉没有包容万物囊括宇宙的心胸和双瞳四目化繁为简的天才,汉字可能是另一种样子,汉字书法也就无从谈起。日眼大神抑或驴唇仙人与之失之交臂,把字造成了蝌蚪,徒令其千万子孙对我龙飞凤舞顶礼膜拜。

传达信息和知识,存储知识和再现历史。当满足了文字这些最基本的功能以后,更准确的说是在甲骨文流行天下以后(而今天已经风靡电脑文字),面临由死而活的问题,象形文字的先天不足与先天优势此时展开了较量。死则汉字失去原初鲜活与精彩的信息,僵化沉淀,纯为符号;活则复原纷繁飞扬灵性,锦上添花成为艺术。当然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象形文字以其原始记事方法中孕育的符号的可视性、组合性和平面化、线条化,为书法的产生与成熟提供了准备。这个过程正是由抽象到具象的还原。这个还原机理纯粹归功于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天才般的想象力,将仓颉造字遗失的东西在书法中得以绚丽生辉,涅磐再生。这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大自然的本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没有书法的再创造,再生发,何谈汉字的“自由”。说得远一些,在当今电脑盛行的速食文化时代,用了几千年鱼雁传书先是毛笔文字,继之硬笔文字,现在已是虚拟文字了,带来的诸如情绪情感的信息的损失无法估量。但汉字书法生命力在现代科技貌似强大的冲击下愈显绰约风姿,独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书法美学无疑应该归于模糊美学的范畴。中国汉字书法再从抽象到具象的还原过程中,极尽其能。汉字的基本笔画,仅仅是横竖撇捺钩,信息量有限。为了扩充丰富她们的信息容量,横竖撇捺变化万端,竖可横,横可竖;捺可撇,撇可捺。尤其草书,柔踪不可猜度,神迹缥缈无定。连书写者自己也未料其详。这样,赋予横竖撇捺的内涵大大增加了,而从楷隶草的演变之中可以看出,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信息负载逐渐增加的过程。这个信息是什么?就是大到中国文化的儒道禅,小到个人的修养情趣天分,浑融一体,幽境再造。单纯的篆字已不足以负担起诸如惊蛇入草,高峰坠石之类的任务了,于是便有了“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馀。神清骨竦意真率,醉来为我挥健笔。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腾盘兽屹立。驰毫骤墨剧奔驷,满坐失声看不及。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这样无与伦比的绝妙享受。

横撇竖捺钩结合筑起汉字的结构,形成一个文字之后,剩下的巨大空间就任其潇洒了,模糊的功能在此时便可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书写角度、趋势、力道、奇正、疏密、参差虚实、向背等等次不确定性从每个笔划到整个汉字架构都是无法穷尽其极限的,与生俱来的象形便可以婉转其美,奔腾其势,流畅其韵。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她还是汉字就足够了。书法家们可以带着他们自由驰骋的情绪抒发个人浪漫的理想,或者秉持节制有度的理性阐述治国济民的经纶。人类生来具有艺术的细胞,当唐玄宗陶醉在萧散洒落遒劲舒展的《??颂》帖里,他那天马行空的天才便付诸一统江山了;当毛泽东在马上巨椽挥洒《沁园春.雪》时,他那开天辟地的气概便已败蒋家王朝于万里之外了。从行书,行草,草书,大草,狂草,随着笔画的缭乱,五彩缤纷的文字之花便朵朵开放,摇曳的墨香,从古到今弥散开来,醉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汉文字的这种美妙带给了人们多少想象力与创造力,未可估量。至今多少人生活在书法艺术的王国里痴迷疯狂,享受着激情与高潮。他们甚至忘记了忽略了血淋淋的现实本身。在这忠实的迷恋状态中,回归了文字中原来隐含着的大自然之趣,桃花源中,啸之吟之,不亦乐乎。

巨大的原始创作模糊空间与审美鉴赏的模糊空间是汉字书法魅力的源泉所在。

相关文章关键词

《浅论书法模糊美学》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