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普善山庄与联义山庄

普善山庄与联义山庄

2013-10-22 23:35 作者:石拓 阅读量:30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旅游的巴士,飞快行驶在新建的高速公路上,从车窗向外望去,公路的两边,新建了不少的别墅。别墅有围墙围着,围墙很高。围墙的上面,还装有专门用来监视的探头和电网,远远望去像一个现代的城堡,一个紧挨着一个的现代城堡。

本来种植粮、棉、油菜的田地,已经成为了过去。惜日拥有的东西,如今正在渐渐地失去。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老的不去,新的不来”。

别墅已经成群,构成了别墅群。这些别墅专门用来卖给活着的人,有些已经有人入住;有些正在等待入住;听说有些人买了不住,专门等待它升值。更多的别墅还在建造中,看起来一时半回还建造不完。

别墅建造的很坚固,据说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有地下室,有汽车库,坚如磐石。

“别墅那能建在种棉、粮、油的田地上?”坐在后排的老太太,口中嘟嘟嚷嚷。

“伊拉大概脑子坏特了,有毛病呀!”这个声音来自另一个老太太,她大概是坐在她的旁边。

上海惜日的万倾粮田之上,如今已被建成千万幢的别墅。真可谓是填地造房,由此可见其工程之伟大。好在,但心粮田减少了的人还是有的。不过,那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

远望成群的别墅,使我想起了山庄。山庄有一解释就是指别墅,别墅建在名山大川之中的很多。例如:我国最后的王朝清朝,清朝的皇帝就在如今河北省的热河,兴建了“避暑山庄”。其实避暑山庄就是皇帝的别墅,由此可见山庄之高贵。所不同的是避暑山庄远离京城,依山傍水,四周人烟稀少。

不幸的是过了若干年,这个华丽的皇家别墅,却成了皇帝和后宫们的避难场所。甚至有的皇帝住在这个避难场所内,一直避难到驾崩为止。

于是人们自然会联想,这是无奈还是偶然。其实,规律总归是规律,历史总是在延续,直到永远。

上海虽然没有名川大山,然而过去倒也有些山庄。我所记得的就有“普善山庄”和“联义山庄”两个。不过,这两个“山庄”是已故之人的墓地。

上海于1840年以后开埠,好些地方分区划片,成了外国租界。各色各样各地的人汇集上海滩,从此上海逐渐成为了大都市。在这个大都市里,有着不同的公共墓地。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墓地,外国人有外国人的墓地,无家可归者,有无家可归者的墓地。例如:现在位于淮海中路上的“淮海公园”,过去就是法租界内的“法国公墓”。南京西路上的“静安公园”,解放前也是外国人的公墓。

中国人的公共墓地一般叫“山庄”,“普善山庄”和“联义山庄”就是中国公墓的所在地。它们全都位于如今的共和新路的西侧;中山北路的北面。

“普善山庄”大概是,由当时上海的慈善机构开办。专收那些穷苦的人,尤其是那些无主的穷人。所谓无主的穷人是指,因为种种原因,死在马路上、弄堂里、垃圾箱旁的人。这些人穷困潦倒,生前无居所,死后无人认领,好在还有慈善机构。慈善机构开办了“普善山庄”,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总算时来运转,死后算是有了归宿。而“联义山庄”则与之不同,它是一个有主的公共墓地。

普善山庄我没有去过,只是听说而已,有关上海慈善事业的历史中,可能会找到有关资料。解放初年普善山庄就已改建为工厂和居民区。可是,附近的普善路还在。普善路南北走向,经过从前的普善山庄,不知这条路,是否与之有关联。

联义山庄是逐渐消失的,一直存在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才完全消失。联义山庄内的墓,比较有特色,各种样式几乎没有类同。反映了墓主人的籍惯、地位和爱好,有的还反映其宗教信仰。其实联义山庄是一个,来自上海生活的外地人的墓地。上海本地人有本地人的墓地。

联义山庄我儿时去过,不是去扫墓,而是去捉蟋蟀玩。蟋蟀是一种昆虫,北方人叫“蛐蛐”。这种昆虫夏季出现,立秋过后捕捉是个好时期。此虫会“鸣叫”,“鸣叫”时的声音极其好听。也会互相撕咬,这种撕咬俗称“斗”,即所谓的“斗蟋蟀”。所以蟋蟀大人小孩都喜欢。

联义山庄很大,坟墓已经老旧了,高大的树木依旧还在,不过野草已丛生。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没有看墓的人,整个山庄破烂不堪。有好些坟墓已迁移到别处,有的坟墓已经无人认领。迁移了的墓地成了乱石堆,而乱石堆里有蟋蟀,正是捉捕的好地方。

无人认领的坟墓,有着花岗岩制作的墓碑和墓志铭,看来墓主人生前不凡。有的墓前还有花岗岩雕凿的人,为其站岗。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联义山庄彻底消失,土地划分给了附近的工厂。一个时代结束,新的时代来到。结束了的留在记忆里,成为了历史。

上海曾经有过山庄,不过它是公共墓地。现在的公共墓地叫“陵园”或者“寝园”,与别墅一点关系也没有。

二00九年十一月

相关文章关键词

《普善山庄与联义山庄》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