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别隐居”喝茶去
4月6日下午从郦队那里谈完事,赶紧在网上拉出了与小姚的聊天记录,然后拿着资料拔打电话
“喂,丁主任你好!你在哪里?”
“我在老的‘别隐居’茶楼!”
“我想把价目表传送一下,再谈谈这单货的具体运作,好吗?”
“好的,你过来吧!认识‘别隐居’的地方吗?”
“知道,在人民大桥下面!”
“是的!”
我收起手机后,马上招手了一辆“的士”直奔而去。
到了“别隐居”茶座,我登上二楼,问吧台小姐:
“丁主任在吗?”
“喏,那个电脑前的就是!”
我与丁主任打了声招呼,首先要他把价目表传送到国外小姚的QQ邮箱,再在我的QQ邮箱备份。服务员过来问我:
“先生,喝什么茶?”
“来杯绿茶吧!”
一会功夫,服务员准备了一套茶具,端上茶来了。还摆上了香瓜子、花生米、水果点心之类的吃食,以作品茶的一道花边。当滚烫的开水洒在玻璃杯,一缕茗香顿时溢满整个包厢,让我闻到了一种进入心扉的茗香,心情感到特别的清新荡漾。
我握住杯子,茶水的温度穿过杯壁,传到手指,传到了我的心里。我小口地品着茶,一份来自山野的纯香撅入口中,顿时在舌尖萦绕。淡香沁鼻,爽气清口。我与丁主任二个人一边喝茶、一边细细洽谈,一直喝到下午17:00时,我才告辞去赶另一个饭局,因为晚上还有事要谈。
如今,好多业务我都喜欢在国内茶座里伴着那些缠绵诱人的灯光,和着轻柔的音乐这样的氛围下进行,这也许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当然和国外有所不同,我在迪拜和阿基曼谈事一般都在印度人开设的咖啡厅,来上一杯热咖啡边喝边谈,那里不讲人情AA制各人埋单。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聚集在茶座里,叉叉麻将,打打扑克;发发牢骚、骂骂爹娘;纵论风雨声,细说桑麻事;然而饮上一口茶扬长而去。
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下“茶楼”,大致是这样记载的。“最早在东晋元帝(公元317——322)时代,开始是以茶摊的形式出现的,到了南北朝才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交往的发达,京城一带出现了茶肆。大唐中期经济繁荣,加之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
人们从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中,可以看出宋代兴盛繁荣的市井景象,万商云集、百业待兴、各地茶坊已兴盛到“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到了明、清之时,全国各地乃至我们的杭州、宁波,不仅“处处有茶坊”,而且茶肆甚盛。清代至民国,品茗之风更盛。后来因为战争,因为人所共知的缘故,茶业一度衰微。上个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俏然回暖,开始恢复了茶楼的经营。”
据老辈手里的百官人讲,从前百官三里长街上的茶馆,一般都是二层吊脚楼双开门面,店门口通常有一个老虎灶,灶面有三至七个灶眼,灶眼上放着一把把长嘴铜茶壶用来烧开水。那个时候,老虎灶里烧的是柴爿。店堂里壁沿墙摆放一张长条桌,搁满了茶壶、茶杯、茶碗、锡罐茶叶罐、抹布等茶具用品。店堂中间散放着四方桌,桌的四周是两个人坐的那种长凳。茶馆一般都是凌晨四点就开始点火烧水,开门营业,一直要到晚上九点钟起更之后,才上排门打烊。
由于茶馆里面来往方便,进出自由,价钱公道,经济实惠,茶客陆绎不绝,是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长户头”茶客来茶馆喝茶一般都是固定座位。楼下喝茶的人大多是一些小商、小贩、脚夫、泥水、木匠,也有进城到横街里露天市场来卖东西的农民。他们主要是来歇歇脚、解解渴、讲讲空话、喝点大碗茶,是一些只求便宜的劣质茶末。聊天的内容也都是一些买卖行情、物价贵贱、艰难生活的叹吐。喝茶的时间较短,喝好茶挑起箩筐担,说走就走。
到楼上喝茶的茶客社会地位相应要高些。来的都是些乡绅、文人、富商、地主、还有衙门里的公职人员,都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当然喝的茶也是花茶、绿茶、西湖龙井、铁观音等名茶,茶价和费用也要贵些。聊天的内容有市井新闻、花边新闻、小道消息。
楼上大厅里,往往还有一个戏文台,放有案桌和大师椅,供说书演唱用的,台下摆设的是八仙桌、靠背椅,使用的茶具也讲究些;喝绿茶的用细巧的玻璃杯;喝花茶的用江西景德镇磁都出的盖碗茶杯、喝乌龙茶的用江苏宜兴出的紫砂壶。临街的窗口还设了几个雅座包厢。
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里看到这样的景头:茶馆里招待客人的伙计,提着长嘴茶壶不停地在茶客中间穿梭续茶,嘴里还幺喝着
“茶来——了”
“请稍等——”
伙计续茶的技艺高超,只见他两手一抬举起长嘴茶壶“高冲、低斟”茶水入壶,滴水不洒。据说,头泡茶要“高冲”,使茶叶在壶中上下翻滚;二度茶以后要“低斟”,使茶香味不会被冲掉,茶水不被洒出。这样泡出来的茶,喝起来才香醇幽润。泡茶技巧令人赞叹。
茶馆里喝茶的人是一天到夜人流不断,生意红红火火,茶馆里就经常会有摊贩小卖窜进店堂兜售。什么瓜子花生、香烟火柴、大饼油条、混饨汤圆、糖果饼干,金橘柑蓝、水果时鲜、姻脂花粉、小杂百货、拆字算命、卜卦看相,还有小女孩提篮小卖;“栀栀花白兰花”“五香豆腐干”要伐?”
今天,我的家乡百官这所江滨城市,也有许多茶馆,但“别隐居”茶楼古色古香,精巧大气,一进茶座,还没有喝茶,就能闻到一缕茶香。而临窗的包厢面对江东路曹娥江十八里长廊,又显得典雅幽静。待落座茶桌,躺进柔柔的藤条椅上,泡上一壶新鲜的春茶,饮上一杯袅袅飘香的香茶,慢慢地喝、细细地品,就会心平气和,神清意爽,享受到了一种诗意般的安宁,许多人生况味、茶文化的滋味都能一一品尝出来。佛学家、诗人赵朴初曾经为此吟诗一首,“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喝茶去。”喝茶是极有讲究的,可惜我对中国的“茶道”、“茶理”、“茶艺”却知之甚少。但我还是由衷地感叹:“到‘别隐居’喝茶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