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践教语文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实践,其本质是人的一种生活,而对话则是人的语文生活的实现方式。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些其实就是对我们语文老师语文教学再好不过的指导。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唯有实践才可能出真知。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形成各种能力和习惯,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都离不开深入扎实的学习实践活动。一切皆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是各门学科更是语文学科必须遵循的思想原则和客观规律。因此,我在使用中学语文教材,进行语文教学时,绝不仅仅只是关起门来教授书本知识,而是时时刻刻特别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仅只盯着课本,而且还要时刻关注课堂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力求让每一篇课文都能跟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我们师生都是在实践中完成教和学的任务的。
一、正确处理好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把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
我们知道,语文素质是在不断的言语实践中提高和完善的,主体的言语实践是语文素质培养的必由之路。实践不是接受,也不是训练。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师生瞄准的只是知识,目的只有一个——应试。学生是被动者;而今天我们实行的是素质教育,目的是提高素质,学生才是学习实践的主体。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我们教师肩负着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任。这个任务是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践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毫无疑问是实践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必须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学习科技文章时,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科学发现的过程,亲身体验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获取成功的喜悦;在学习游记类文章时,让学生走进自然、入情入境,真正体会一下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在学习人物传记类文章时,让学生更多的从人物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去作认真体验。这样,使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个科学认识,每一项学习探索成果,都充满了生命的色彩和智慧的光芒。这样学生真正被当作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真正的尊重,便能高质量地完成应有的学习任务。
二、以实践为指导,在课文教学中尽力找到联系社会的切入点。
能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经典,处处都闪耀着人文艺术和思想的光辉。艺术源自生活,这些课文应该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通过仔细观察,我们总能从中找到联系我们日常生活的切入点。我非常注意抓住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既能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今社会的联系。还着重分析百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影响。从而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
三、注重实践教语文,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和情感。
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是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能力和情感的目标的。能力是指人完成某种任务所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它与情感一样,都不是靠教师训练出来的。所谓训练,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人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的活动。这个活动的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其训练结果只是形成一种技能,而这些仅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语文基本功训练,学生所获得的也不过仅仅是既有的一些旧知识,所形成的也不过只是一些学习技能而已。我们知道,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所以说,劳动创造新世界。那么学生的学习和能力也应该是在不断的练习、实践中形成的。一句话,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健康情感的形成,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学习的成果。
四、注重实践教写作,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有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中学时,写作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公式化、格式化作文大行其道。使我深感焦虑和紧迫。我们知道,要想写好作文,应该经历这几个基本实践阶段:首先,是积累阶段,主要是字词和文学写作常识以及生活也就是社会实践的积累。因此我们平时要多读书,多看报,多了解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看到好词、好句、好段以及有用的社会生活片段还要记下来,以备日后写作之用。当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其次,初学写作阶段,这阶段主要靠模仿、反复实践。不用担心,人都有模仿的天性,我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动作行为当初就都是靠模仿实践而来的。写作当然也不例外。一开始我们可以参照范文,稍作改动地模仿写,然后逐渐甩掉范文的文字,根据其中心思想来写。接下来,便是进一步的实践——尝试实践写作阶段,这阶段主要靠自创。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要相信,世界至所以五彩缤纷,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期间可遵循以下基本实践原则来写: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动笔写作。尽管刚开始自创的作品可能有些幼稚,但只要坚持下来,多实践肯定会有所提高。最后,进入特色写作阶段,人有性格,文有文风。文风与人的性格紧密相连,性格反映文风,文风体现性格。因此才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初中生的文风和人生性格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应加强正面引导,教育学生在实践中应该正确树立起自己的文风,而不是盲目地去追随别人的文风。只有这样,自己的作品才会独树一帜。哪怕是平庸但写出了新意,同样也能得高分。
我在作文教学中反复强调,文章是艺术的一种体现形式,而艺术源自生活,生活又创造了艺术。我常常采取指导加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树立起自己的文风,写出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人生价值观,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同时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就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另外,语文课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我每周至少组织一次语文课外活动,例如“读书、读报、看电视、讲故事”、“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以便于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包括写作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师只是这个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只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绝不是以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最终,他们在走向社会后才能经得起生活中大风大浪的洗礼,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总之,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真正提高中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注重实践教语文,将实践明确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原则,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课堂、课余都还给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中学语文的教学务。
(作者:邓华原载: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