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湖神韵
夏初的五月,离开平凉那天,导游安排半天时间游玩柳湖,时间充裕,算作是休闲游吧。去往柳湖公园的路上,导游把柳湖的风景大略的介绍了一遍,柳湖之水来自暖泉,冬不结冰,旱不少量,在这缺水的陇地,柳湖宛若一弯明月,熠熠生辉,公园内尚存“左公柳”40多株,“柳中湖,湖中柳”是公园独特的景观,枝高叶茂,翠色参天。早就听说过清代爱国名将左宗棠当年在西北遍栽柳树的故事,近几天所见尽是满目的沟沟壑壑,粗犷而苍凉,实难与秀美的江南景色相媲美。没想到陇东竟然有着一座秀美的自然山水园林,不但自然景色秀美,还历经历史长河的涤荡,数更其名,“崇文书院”、“百泉书院”、“高山书院”和“柳湖书院”这一系列的名字,向人们展示着延续千年的柳湖浓厚文化底蕴。游兴一下子炽烈起来。
上午九点左右,车子在公园门前停下,门楣上的匾额上是左宗棠手书的“柳湖”二字,苍劲飘逸。隔着院墙,望见柳荫葱茏,山顶高处是一长溜城墙,止于转角望楼处,蛮有古代交通要塞和军事重镇的色彩,一下子把人带进苍凉久远的历史岁月。
走进公园大门,一片开阔的水域尽现眼前,湖面上和湖对面的儿童游乐设施色彩斑斓,透着现代气息,西望尽是婀娜多姿垂掉飘舞的柳梢,湖光潋滟,新园老园衔接的天衣无缝、新湖老湖珠连璧合。
园内游人不多,显得幽深而静谧,纳闷没有见到验票人员,问及导游,才知为免费公园,顺着湖岸的甬道左行,沿途古碑林立,尤以暖泉最为抢眼。前行至一空旷处,正在挥毫的华发老人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大家不约而同地驻足观看,老人左手提着五公升左右的塑料水桶,右手挥动一米见长的拖把,水为墨、地为纸,肆意挥毫出一行行苍劲有力的大字,有人脱口念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蘸水时,老人抬起头来回答一位游人的问话,自称书写的是毛体,老人精神矍铄,简单地回答了游客的问题后又怡然自得地沉浸到自己的书法世界中去了。
此时,一阵悠扬悦耳的歌声传来,逗引的大家循着歌声寻去,浓荫掩映着的一座宫殿型建筑前,大约四五十人的合唱方队正在演唱,仔细一看,成员完全是退休老人,湖水、垂柳、园圃,小山、城墙,望楼被歌声萦绕,使整座公园透着四维之美。我们陶醉其中,尽情地享受着音乐之美。
倾听良久,绕柳伴湖而行,又是一阵歌声传来,高亢激昂、粗旷豪放、苍凉纯朴,走到凉亭处,一位身着黑色健美服的老年妇女站立凉亭正中,眉目传神,唱、作、念、打,专注而陶醉,凉亭一侧的围凳上六位老人各自拉着板胡、二弦子和二胡等乐器,神态各异,有的闭目陶醉,有的专注的盯着跳动的胡弦,有的摇头晃脑,啊,这就是秦腔,原汁原味的秦腔,人们说秦人饭食少盐寡醋没辣子可以凑合,生活中没有秦腔却没法过。今天,真正领略到它的魅力,再也挪不动脚步,此刻被古朴的民风浓浓裹挟,在这雄浑美妙的秦腔萦绕中,匆匆过客与这片家园的主人,宛若两股溪流,汇在一起激起一阵漩涡,情感的涟漪轻轻柔柔地荡飘开来,已无法分清孰为过客孰为主人,如同贾平凹笔下的“两个柳的湖和湖的两个柳”,此时,我们就是地道的西北人,亦真亦幻。
沉浸在秦腔里半个小时之久,我们如同贪婪的孩子,又被周遭的美景所吸引,恋恋不舍地顺着蜿蜒曲折的湖畔往前徜徉,前行不远,带着西域特有韵味的歌声《洪湖水浪打浪》从树影婆娑中的一个小亭传出,甜脆的歌声使我们错把柳湖作洪湖,奇怪这里的歌声竟然互不相扰。好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好一群至真纯朴达观的老人,好生羡慕平凉的市民百姓有着如此仙境般的消遣娱乐休闲之所。
沿着石阶上山,坡陡林密,曲径幽幽,径旁树丛盛开着叫不上名字的小花,鸟儿安详地在丛间戏耍,面对行人不惊不惧,顽皮地在树梢间跳来跳去。
登高远眺,墙外是高楼大厦,背倚城墙,脚下不足一米远的距离就是刀削般的陡崖,俯瞰整个公园,柳荫葱笼,湖光潋滟,柳影婆娑,掩映迷离,湖水倒映着白云蓝天,绿茵簇拥着湖水,游乐设施若隐若现,山雄水柔,湖水里的柳影宛如一个个妖娆妩媚的少女,绕湖的柳树伟岸而立,自然的美景与人工的雕琢竟是如此的协调,那悦耳的歌声似有似无地萦绕耳畔,游人与市民乐于其间,一幅祥和的画面,山之幸,有神泉相依,水之幸,有柳相伴,湖之幸,有秦腔相浸,平凉,有这疑为室外桃园的地方.
时至中午,依依惜别柳湖,回眸身后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竟带有一丝遗憾,那就是未见“柳湖晴雪”美景,心里想象着阳春三月柳絮如雪随风飘扬的场景,罩在如烟似雾之轻纱中,那秦腔的歌声更是一番韵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