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实主义创作
在多种文学创作流派中,写作者运用得最多的是现实主义。而写作者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程度,影响着实际创作的水准。
那么,现实主义创作究竟是怎样的?现实主义创作应该有哪些艺术品质?普遍的看法是,现实主义创作具有三个基本点:一、确认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承认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现实主义反映现实不是维护现实,而是改变现实,完善现实。三、写实性的美学原则,以写实为最主要的创作方法。
从现实主义的第一个基本点来衡量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因为大多数作品是写现实生活的,因此可以说它们多少具有一些现实主义的品质。而从现实主义的第二个基本点衡量,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的问题就看得比较清楚了:就是对现实的批判精神的欠缺。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品质并不丰厚。2007年初媒体报道德国一位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说中国作家不敢直面现实,中国作家缺乏自己的声音等等。由此而引起一些波澜。但中国文学缺乏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是不争的事实(少量作品除外)。国内不少评论家也有同样看法,如贺仲明认为:今天的中国文学“缺少真正有深度的现实主义追求。一些作家(其实不是“一些”作家而是“大多数”作家。这里只是客气说法,照顾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语言模式——笔者注。下同)满足于写现实(仅仅是“写”罢了),满足于表达对现实的批判情绪(有的作家甚至连这种“情绪”都缺乏),却没有表现出真正独立的思想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没有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有冲击力的追问和揭示”。这些话对于我们每一个写作者尤其是小说创作者,可谓金玉良言。虽然在短时间难以完全做到,但应该一??朝着这个正确方向走。
当然,中国当代文学缺乏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有历史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作家主观上的原因。以“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这一条来衡量“文革”前的中国当代文学,那时其实是一种“伪现实主义”。现实搞“大跃进”,文学就歌颂“大跃进”,现实搞“人民公社”,文学就歌颂“人民公社”,现实搞”阶级斗争”,文学就鼓吹“阶级斗争”。只是维护现实,而不是抱着改变现实和完善现实的愿望。这种伪现实主义如今当然是应该被唾弃了,但它曾经给一些反对过它的人带来伤害包括一些文字?案。这种阴影并没有完全消失。这是造成当下作家批判精神的缺失的原因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品质不丰厚,也表现在作品的艺术手法上。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三个基本点——写实性美学原则,具体是指:真实生动的细节,切实可靠的生活,灵动鲜活的人物,质朴的有提炼的生活化语言等。这个美学原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实行得怎么样?可以这样说:为数不少的作家把“真实生动的细节,切实可靠的生活”忘记了,而错误的把写小说与编故事等同,“编故事”已经成为当下许多中国作家的“追求”,以至不惜有失现实主义的写实美学原则。由于故事的构架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即“故事逻辑”,而故事逻辑和生活的逻辑在写作者的笔下是否合拍,那可不一定。事实上我们看到了不少真实性可疑的牵强故事。何况真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无逻辑,故事是无法去框定它的。故事性弱和无故事的小说,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因而可以更贴近生活的真实。小说可以有故事——如果故事的逻辑达到了如生活逻辑的真实;也可以没有故事或故事性很弱。作家汪曾祺的大部分小说就是没有故事或故事性很弱,他的名篇《受戒》、《桥边小说三篇》就是这样,而是以“情趣”维持作品的可读性,这都是优秀的小说。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等也是故事性极弱和无故事的小说,然而是可读、耐读、有品位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如果放眼世界文学,可以这样说:国外除了通俗小说外,相当多的当代小说都不注重故事,而注重小说的其它艺术元素。比如米兰•昆德拉的绝大部分小说(而且是长篇小说),故事性都很弱,但都是公认的优秀小说。
国内有的评论家在评论一部(篇)小说时,往往把“故事弱”视为作品的缺点,而故事性强则称作者为“故事高手”以表赞赏,这是偏颇的。因为故事性的强或弱并不是评判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艺术性高低的标准。艺术性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写实性美学原则,即“真实生动的细节,切实可靠的生活,灵动鲜活的人物,质朴的有提炼的生活化语言等”。能较好的体现这种美学原则的才是艺术上好的作品。故事性主要是在作品可读性上的作用,而作品的可读性并不是只有“故事”方可维特。上述那些中外作家的优秀小说就证明了这一点。
现实主义创作在技术手法的层面上,经过长久的积累,形成了一些好的技法,是可以传承的。但显然,也有些技法是不太适应当代生活和当代人们审美情趣的。时代在发展,现实主义也需要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调整自己,丰富自己才行。比如,现实主义是与现代主义有区别,但这并非说不可以从现代主义中吸收营养来丰富自己。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三基本点是说写实是“最主要”创作方法,并不排斥写实之外的其它方法也可以采用。作家莫言的小说叙事吸收了魔幻和浪漫主义等现代主义手法,但他的作品依然是现实主义的。我们的许多作家在继承现实主义的传统技法的同时,就不能也学习点新的手法?如今各种艺术门类:电影、戏曲、音乐、舞蹈等,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其表现手法也都有了创新,而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表现手法总体上是坚持一副老面孔,这有什么道理呢?大多数中国作家只习惯沿用现实主义的传统技法,而不会或者拒绝吸收其它流派的艺术手法来丰富自己,造成中国当代小说的艺术手法总体上的老套。只要你翻开杂志或者打开书?,占主体的都是手法传统老套的小说。我自认为还是一个爱读小说的人,但大量手法传统老套的作品,常常带来审美疲劳。
当然,有的小说的内容是需要用传统叙述手法来写才?味。这个没问题。问题是我们不可以把传统手法视为艺术上的“唯一”,不管什么内容,都是这样写,“以不变应万变”,那就难免“老套”。一个有艺术追求的写作者,不应该满足于“轻车熟路”,而是把每一次创作视为一次精神上的探险,尝试着走与以前有所不同的路径,并且感到乐在其中。有志于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者应该学习着去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段,在以写实为主要手法的同时,也要吸收和融汇其它文学流派的好的艺术技巧,丰富现实主义创作的手法。这才是继承和发展现实主义的应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