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骑行二百里 跨越四千年

骑行二百里 跨越四千年

2013-10-24 07:47 作者:东斗星君 阅读量:36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骑游又使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本次骑行的目的地是四方湖水库。大半天的时间,100公里的路程,与以往的骑行相比强度不是大,但厚重的淮河文化却令我陶醉,在这大半天的时间里,我领略了蚌埠今天的繁荣、百年的变迁和古老的文明。

由于本周骑行的路途不是很远,车队集合的时间定在早上七点四十分,八点准时出发。我六点半就起来了,洗漱、吃饭,准备好骑行的装备,在七点十分左右,出门沿着曹凌路向西,到延安路向右拐,直奔集合地点—象征着今天蚌埠的淮河文化广场。

天气看起来不是很凉,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着大地,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广场上,外形新颖的蚌埠会展中心、蚌埠大剧院、蚌埠科技图书馆等单体建筑群星闪耀,各种城市雕塑、音乐喷泉、景观灯饰与绿化林带点缀其间。这里是各种博览会、展示会、招商会等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蚌埠人追求高档次艺术享受的地方,也是全市人民的“智慧宝地”,北侧伸出的红色建筑为新闻中心,形似一把利斧,寓意大禹劈山导淮。整个广场的形状就像一个宝雕弓:半圆形的兴工街是弓背,笔直的涂山路是弓弦,中间宽阔的延安路则像是一把搭在弦上的箭,随时准备带着蚌埠向前腾飞。到广场时看到有几个车友已经先到那里了,除了我们这一群骑行的人,操场四周晨练的人很多,有集体做操的、有排着队随着音乐跳舞的、还有单独舞剑、练太极拳的,也有各式各样的人,炼着叫不上名字的功,大家尽情地享受着现代科技和文明所带来的人间仙境。

七点四十,队长开始统计人数,通过列队报名,今天共有35人参加活动。为了让大家互相熟悉,队长还特意组织大家报了一下网名,让我认识了好几位在群里比较活跃,却始终末曾谋面的队友,近一步加深了各自的印象。整完队后,我们开始了今天的骑行,向着下一个调整点—经历百年沧桑巨变的淮河大堤。

沿着涂山路向西到朝阳路,然后顺着朝阳路一路前行,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我们来到了朝阳桥头。由于市内车多人多,外加上几个路口的红绿灯的干扰,队伍拉的很长,等我到的时候后面还有好多的人还没有赶上来。于是,我先到的把车子停好,拿出照相机拍了几张照片。朝阳桥是淮河在蚌埠市区的五座跨河大桥之一。这五座桥中,有两座铁路桥。1911年建成的淮河铁路大桥,是当时淮河上第一座也是仅有的一座铁路大桥,“千里淮河第一桥”的美名由此得来。正是因为有了这座桥,津浦铁路得以贯穿中国南北。而蚌埠,这个淮河岸边荒凉古老的渔村古渡,也一跃成为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后江淮地区红极一时的政治、文化、商贸和军事中心。最东面的高铁特大桥是今年六月建成通车的,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在蚌埠出发3小时通达北京,1个半小时到达上海,使蚌埠再度成为全国铁路的枢纽。改革开放后,蚌埠的经济迅猛发展,原来全靠渡船过河的古老方式已经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1989年和2002年,解放路淮河公路桥和朝阳路淮河公路桥先后建成,两桥飞架淮河南北,贯通两岸,充当了推动整座城市经济发展加速器的角色。在大庆路口,正在建设的大庆路桥将丰原工业园区、五金工业园区与淮上区工业园区、怀远县工业园区连接在一起,它的建成将为蚌埠市未来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人到齐了,车队又开始沿着大坝向西骑行。如今的防洪大堤,在防洪设施日趋完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绿化和许多园林景观设施。近几年陆续建了拥军园、明珠园、建桥烈士广场、阳光水岸休闲游园,再加上沿堤绿化、照明等工程的建设,淮河大堤正变成一座景观生态大堤。堤坝下满目青翠,成行的河柳垂下万千枝条,形成一个绿色的屏障,间或的还有一块块的农田,也是麦浪滚滚、菜花飘香。已年近五旬的蚌埠闸,一点也不为受到过江泽民、朱槠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而骄傲,仍然默默地向前来游玩的人们展示着秀丽的风景,履行着防洪、蓄水、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的职责。

过了蚌埠闸车队就下了淮河大堤,在怀远县城,沿着206国道向北,大约有10公里的样子,就来到了我们此次骑行的目的地-四方湖水库。四方湖水库为河水向两岸扩展所形成的河湖一体的湖泊,长35公里,宽1~2公里,上承北淝河来水,系纯平原区。湖的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树木,湖内的芦苇帐里,有许多渔民养鱼的网箱。来到目的地,队员们轻松了许多,大家聚在一起拍照留念,之后检查车辆,人补水、车补气。片刻的休憩之后,我们又抄近路到涡河北岸大堤,踏上了返回之路。

何巷闸,这是我们此次骑行中经过的最年轻的淮河工程,老远的,就能看到一个红色的巨型雕塑矗立在河岸之上,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建设怀洪新河时的宏大场面,分洪闸、船闸分别控制着涡河与怀洪新河之间的流水和船只。怀洪新河是淮河兴建的一项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在1991年淮河大汛后,于同年年底开工续建,经过10多年的建设,在2003年淮河抗洪中首次启用,最大分洪流量达1540立方米每秒,大大减轻了淮河干流的防洪压力。为根治淮河水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从涡河三桥过河,往前走就到了此次骑游的最后一个站点-有着四千多年文明传说的荆涂风景区。中游

荆涂风景区地处淮河右岸,西与怀远县城隔河相望,东与蚌埠市接壤,南临天河湖。四千多年前,大禹借助与涂山氏女的联姻,劈山导淮、召会诸侯,娶妻生子,在涂山风景区留下了荆山峡、禹王宫、禹墟、上下洪等众多人文遗迹。如今已是深秋,满山红果醉人,一河碧水欢歌,湿地鹭鸟翱翔,既有北国山河之雄浑,又有南国水乡之秀媚。由于涂山在中国历史上的传说和地位,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唐代诗人胡曾在《咏史诗·涂山》中写道:“大禹涂山御座开,诸侯玉帛走如雷。防风谩有专车骨,何事兹辰最后来!”宋代诗人苏轼《濠州七绝.涂山》:“川锁支祁水尚浑,地埋汪罔骨应存,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诗人黄庭坚也有对涂山的诗句:“涂山绝顶忆神功,亘古情形一览中。启母石迎新月白,防风冢映夕阳红。洪流匝地曾拘兽,老树参天欲化龙。有径直通霄汉外,登临无不是仙踪。”这一切,都清晰地反映了,今天的涂山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荆涂风景区在蚌埠的近郊,以前我们曾多次骑行过,此次前来并不是为赏景而来,而是要到我们车队的训练场-涂山上的盘山路去一展身手,为着明天能走向更远的地方积聚力量和经验。

相关文章关键词

《骑行二百里 跨越四千年》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