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寻找菊花荷香的味道

寻找菊花荷香的味道

2013-10-23 19:28 作者:民间文艺 阅读量:27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我看来,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这三个节日极具农村文化的传统意义。在我的记忆里,这三个节有着浓郁的民俗气息,有很多细微的程序,很有讲究。但最近几年,我每次风风火火赶回老家过节,却感受不到那样的一种节日的气氛。我尽情地呼吸那些曾经的菊花荷香的味道,努力地搜寻那些童年稚趣的记忆,但我品尝的似乎是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对那些憧憬中的美好和快乐深感那样的遥远,难以找到那一片纯净、沉淀而又热闹的乡村图景。

这次端午节放假前一天,我出差来到澧县,本想采访完后一起回长沙的,但第二天就是端午了,离老家近了,怎么也得回家看看父母,体验一下节日气氛吧,想想还是留下来了。第二天下雨,我搭乘农村中巴去老家。中巴车刚出县城,被交警拦住,交警上车清点人数,超载八人,于是将司机当场拘留,押上警车。折腾了一会,超载人员转车处理后,中巴车才开往老家。我一到家,就有姐姐、妹妹、弟弟等围了一桌打麻将,吃了中饭,又开了一桌斗地主。

我从县城回老家之前打电话得知家里没有包粽子,就从超市买了一袋,煮着给大家吃了。二姐家尽管修了楼房,也不缺钱花,饭菜也很丰盛,鸭鱼肉鸡样样都有,但其它自己做的小吃家伙并没什么。她说好多东西都买得到,“懒得搞了”。村上邻居也没什么动静,大都在家里打牌,小孩也没有跑出来串门的。小时候,总要在端午节洗艾蒿水,可以清热解毒的,洗了就不长包。记得我在长沙的菜市场上还看到有人卖艾蒿,但我在老家也没有看到准备好的艾蒿,而艾蒿在路边可以随处收割,或提前割来挂起风干,或临时割来烧水。吃了晚饭,父母总是留我过夜,我还是想回到县城宾馆住,但中巴车已经没车了,只好打电话叫朋友开车送我。晚上睡在宾馆,我想也许他们晚上会洗艾蒿水吧,也就没想那么多了。

也许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变了,过节的观念也变了,除了进城走亲戚,或者出去游玩,最主要的娱乐就是打牌了。难到这就是信息时代被冲淡了的农村文化吗?抛开童年时代那种自我幸福的感受不说,但总有一些发生在节日里的事情可以回忆吧。而现在呢,除了麻将,除了斗地主,还有什么?在城里呆久了,总想回老家感受一下乡情民俗,以为老家的乡俗还是那样的浓厚,但驱车几百里,回到中国农村的最具典型的偏僻乡村,依然是那样苍白,那样平淡无味的一副图景,依然就像城市的边缘地带,交通发达,楼房林立,甚至看不到一间六七十年代的土砖瓦屋了,——我考虑可以把六七十年代的民居保留一些便于作为一种农村建筑的记忆或者文物保护,——那种炊烟袅袅,浓香扑鼻的景象也似乎没有了,现代气息代替了以往浓郁的乡土气息。

与农村相比,我还发现有一个相反的现象,尽管城市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很丰富,商业性的娱乐场所很繁荣,但是城市对传统文化的唤醒也很强烈,建筑的仿古,民俗的寻根,节日的怀旧,都在城市里复苏和弥漫。然而,在农村呢,乡村文化反而是一片荒漠。这样的情况很令人担忧,也许乡民们已经不满足于那样的旧俗,不情愿沿袭那些传统的文化,以为这是作为农民很落后、很自卑的东西,以为不被城里人认同、不被年轻人认同的东西,以为都是可以用钱买得到的东西,于是就“懒得去搞”,就选择放弃,甚至选择逃避。这样下去,要么乡村传统文化消逝殆尽,要么乡村文化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出现,要么乡村文化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最终被边缘化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文化亟待引起高度重视,以制度保障来巩固,以财政投入来重建。

相关文章关键词

《寻找菊花荷香的味道》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