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处的智慧
保持一定距离
“距离产生美”已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不过确切地说应该是“恰当的距离产生美”。
为什么这样说呢?作为社会人都需要与人交往,交往的距离很有讲究。距离太近或太远都有弊端。这里的所谓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比方说,领导和群众之间最好要保持一定距离。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办公桌后面的领导与促膝谈心时的领导给人的感觉不同,前者意味着威严,适合分配任务;后者意味着亲切,适合沟通感情。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对工作不利。
我在工作中就有过这样的体会。1970年我担任仪表厂厂长期间,由于我的脾气好,没有架子,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扉工常围着我转,亲切有余,“威严”不足。待到我带领20余名扉工去部队学军时,一旦按照部队上的纪律严格要求他们,他们就受不了了,常常与我“顶嘴”,令我十分尴尬,且使工作难以开展。
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了距离,看起来好像不分彼此,其实隐藏着危机。特别是那些成名之后的人物,最怕旧时的朋友提起他的往事。
朱元璋在南京做了皇帝,有一天,一位穷朋友从乡下来到京城求见他。朱元璋听说是从前的老朋友,,非常高兴,,马上传他进殿。谁知这位穷朋友一见朱元璋端坐在宝座上,,昔日的容颜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便忘乎所以地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您还记得我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清煮,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甚至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汤也都泼在泥地上。你只顾满地抓豆子吃,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里,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里去……”还没等他说完,朱元璋早就听得不耐烦了,嫌这个孩提时的朋友太不顾体面,于是大怒道:“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这就是太熟悉而又毫无顾忌的结果。
还有一些“铁”哥们,自以为贴心,无话不谈,一旦反目,就会祸起萧墙。
恰当的距离,不即不离,像薛宝钗金锁上所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薛宝钗与贾宝玉姐弟相称时关系融洽,甜如蜜,一旦结为夫妻却成了冤家了!
说话声音有讲究
与人交往,必然说话,但说话声音高低大有讲究。大家都知道,演讲时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而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必将遭致众怒。在与人交谈中,大声意味着不满,轻声意味着平和。即使争论问题也不宜声大,“有理不在声高”。只有吵架时才会脸红脖子粗。其实,这是一种粗俗的表现,理智的人应当做到心平气和。须知,“言多必失”,喋喋不休令人讨厌;“光说不练是假把式”而“光练不说是傻把式”,所以说话要讲究质量,注意声音高低,这些看似小事,实际上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朋友范围
作为社会人,不能没有朋友,也不能“满眼都是朋友”。与人交往是有层次的。有的人只是点头之交,见面打个招呼,以示尊重;有的则可以交流思想,谈谈对于人和事、古今中外的看法;有的人可以托付终身成为生死朋友;有的人只能说说“天气”之类有要无紧的事情。
不少人有很多所谓的“朋友”,却没有一个可以说句真话的人;有的人和各种人都能称兄道弟,得势时车水马龙,失意时“门前冷落车马稀”或者“人走茶凉”。
于是有人坦言:与其朋友遍天下,不如知己一两人。
世界是变化的,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人与人的“平等”,是指人格、精神方面的平等。当你与老板有工作上的交往时,你无法指挥你的老板;当你向客户推销产品时,面对可能的误解,你不可能甩手走人;即使你最好的朋友,你也无法对他发号施令。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刻在发生变化,昔日玩过泥巴的小伙伴如今成了企业家;智力不如你的人现在获得博士学位;昨日的同事今日成了你的顶头上司……你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变化的情况,不要老是抱怨自己命运不佳,不要抱怨“人一阔,脸就变”。事实上人际关系是一种平衡,一个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身份变了,原有的平衡打破了,“人一阔,脸就变”是正常现象。所以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在变化中找平衡,少些烦恼,多些自信,迎头赶上才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