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沈从文
前段时间,朋友几个策划一次新的旅游,有人提出要去凤凰。当时,我听到凤凰这两个字,心不禁一阵激烈的跳动,仿佛一个私人的秘密正被人点破揭开。在我心中,凤凰是跟我所喜欢的人??沈从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网上介绍边城凤凰的资料有很多,一些喜欢远足的人把旅游凤凰的经历写成了文章。有人说,这里是“中国最美的小城”。我也对凤凰的美丽风景怀揣无限的向往。不过,这份向往不仅来自凤凰美丽的自然风光,更多的是因为那山、那水养育出了沈从文。而且,沈从文又以他的性情文字,给凤凰染上了浓郁的文学色彩,增添了凤凰令人充满怀想的迷人的魅力。
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凤凰的沈从文,14岁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沈从文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他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我喜欢沈从文,除了他作为文学大师的卓越成就之外,更因为他是这样一个人:于清贫中实在生活,于生活中实在做人。实在让他显出可爱,实在让他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下边试举几例.
沈从文刚到北京时,稿费很少,据说连烧饼也吃不上,常常饿肚子。为了多发稿,他就想了一个办法,用“休芸芸”这样香喷喷的女性名字来取悦男编辑。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沈从文君子固穷,但总不能穷得连生计也无法维持呀。生存是第一要义,你看,在穷困的环境中,有人无计可施,坐等饿死;有人乞讨要饭,蹭吃“嗟来之食”;有人抛弃旧艺,另择生路;有人去偷去抢,漠视法律,丧失道德。沈从文呢,这些一样都不入眼。他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的笔,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的"智慧",以常人想不到的“变通”方式来糊口。这,真亏他想得出来!当然,沈从文很幸运,在处在窘境时,总有一些朋友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如郁达夫,如胡适,如巴金。尤其巴金,与沈从文两人很对胃口,在青岛时,巴金经常大老远来看他,彼此间有话就说,没话就沉默,在樱花林中来来回回地走。呵呵,有志同道合的文朋诗友,有这么高洁的文学理想,穷怕什么?肚子饿得扁扁的又怕什么?日本艺术大师秋田雨雀曾说,“清贫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从沈从文身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美。
沈从文的口才不好。不仅口才不好,胆子也不大。他26岁时,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震惊文坛。然而,在中国公学以讲师身份首次上讲台时,慕名而来听课的人很多,沈从文胆怯了。他整整呆了10分钟,脑子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下边呢,是一群渴望知识的学子在满怀期待。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场面!正式讲课了,原来准备好的课时内容,这位大作家三下五除二仅用10分钟就讲完了。沈从文那时的紧张模样,就是让人现在看了都着急。在失望的学生面前,沈从文之后做了检讨性的说明。他拿粉笔在黑板上写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大作家在学生面前检讨说“我害怕了”,历史上怕也没有第二人吧。这不是沈从文在故作勇敢,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正是凭了这点实在,他时时处处地表露出真思想、真感情,口才不好不要紧,妨碍不了他成为学校里“最受欢迎的老师”。后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他发出“啊呀!真了不起啊!那么大的一个东西都能搞上天……嗯,嗯,说老实话,为这喜事,我都想入个党做个纪念”的感叹,也就不足为奇了。
季羡林在《悼念沈从文先生》中,提到过一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小事。一次吃饭时,“要解开一个用麻绳捆得紧紧的什么东西,只须用剪子活小刀轻轻地一剪一割,就能开开。然而从文先生却抢了过去,硬是用牙把麻绳咬断。这个小小的举动,有点粗劲,有点蛮劲,有点野劲,有点土劲,并不高雅,并不优美。”季羡林说,“在达官贵人、高等华人眼中,这简直非常可笑,非常可鄙。”然而,它却“完全透露了沈先生的个性”。的确如此,画家黄永玉在说及他的表叔沈从文时,“你别看沈从文微微一笑,他不想做的事情,谁也强迫不了他”。这种个性,是他的故乡??凤凰城给他的。沈从文飘摇坎坷一生,故乡生养了他的身体,培育了他的性情。他的这种基于人性之上的理念,使他始终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他还从人性出发,说,“人生实在是一本大书,内容复杂,份量沉重,值得翻得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沈从文就是用他的“粗劲”、“蛮劲”、“野劲”、“土劲”,慢慢地翻完了他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给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同时,也在这个个性多样化、平面化的时代,给他的故乡抹上了特别“吸引人眼球”的光彩。
凤凰听涛山上有沈从文的墓地。墓碑上的题词是,“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曾自称“我是一个乡下人”。这个“乡下人”坚守自己的实在,象士兵一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无畏地上路,走南闯北,奋斗一生,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返回了自己的故乡。
凤凰城中走出了沈从文。沈从文让世界认识了一座“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