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曲阜话先师
出于对至圣先师孔子的崇拜和仰慕,每次出差山东都要游览一下曲阜的孔庙。早年的北方之行已记忆模糊了,然而,山东曲阜的孔庙却还经常出现在梦中。因为那里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孔子生前曾生活十分拮据,绝粮于陈蔡,但在他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把它的住处改作了纪念他的庙宇。刘邦统一天下后,曾以祭天仪式来祭祀孔子。历朝历代以来,孔庙先后重修达七十多次。现在的孔庙面积有三百二十七亩,南北长达一千多米,其中有五座大殿、五十三座门坊、十三座碑亭、及其它各种祠、坛、阁、堂等,建筑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孔庙的正殿叫大成殿,因孟子曾说:“孔子之谓集大成。”大成殿疏朗挺拔,彩绘斗拱,檐角远伸,翘首苍穹,瑰丽辉煌,气宇轩昂。殿前有十根水磨大石柱,每根石柱上都有两条云龙,相向飞舞盘旋,中间镶嵌宝珠,上有彩云环绕,下有莲花柱基,雕琢细腻精巧,别具匠心。殿前有宽敞的露台,祭孔时的睐八佾舞就在这里表演。
风云变幻,朝代更替,各式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台,而孔子的历史地位却越耒越稳固,究竟是什么原固使他赢得如此显赫而崇高的地位呢?
这首先源于孔子广博的儒学思想,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他一直足儒家的精神领袖。孔子毕生追求做一个具有哲学智慧的人,主张仁义,立志成为有能力挽救世人心态的仁人志士,这便是他人格魅力的本质所在。他强调责己而不怨天尤人,主张克制自我和宽容礼让来调和社会矛盾,“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引领他不断提升自我境界。同时,他又是我国第一大教育家,除了世人熟知的弟子三十,贤人七十外,他还提出了培养理想人格的“兴于学、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并将音乐的境界视为成功塑造理想人格的标志。他还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这些教育理念,至今还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不过,孔子主要还是个道德理想主义者,他固然看重情感理念,但那必须以提高德性为前提,孔子理想的自由境界是审美的,其人格魁力正在于此。
孔子周游列国,一生颠沛流离,在各地维护和宣扬其人道主张,他忠诚于“士志于道”的价值取向,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人生颇有几分逸士之风,他赞赏“隐居放言”的境界,因为隐居没有太多的政治风险和官场禁忌,所以可以放言评判是非曲直和善恶美丑,通过议政来维护人类的基本道德,批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这是对非正义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抗,他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无数的后世中国人,因而被尊为圣人,登上了大成殿的高位,但我想这多少也违背了他自己“不语怪乱神”的初衷吧。
孔子播下的国学薪火——儒家思想,当今人们还在争相传承。联合国将文化奖命名为“孔子奖”,世界各地近年来开办的孔子学院达几百多所。这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而且是全人类的智慧精华和宝贵财富。西方一位哲人说:“叫一个民族毁灭很容易,两代人不读这个民族传统的书即可。”龚自珍说:“亡国先亡其史。”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文文化的存在为基砸的。不能不说,上世纪以来,人们普遍存在着重外语、轻母语和重科技、轻人文两种明显的偏颇。传承国学薪火这一问题已成当务之急,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孔子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人格力量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就连外国许多哲人也从他那里汲取营养。对于一个钟情于中华文化的人来说,不到曲阜一游,实乃憾事。游过曲阜而无感悟,不免也有所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