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小红灯笼高高挂

小红灯笼高高挂

2013-10-25 19:30 作者:山兰 阅读量:33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听说“柿林村”大名,约有半年了,据说那是个藏在深山的古村,因遍植柿树,每到秋季柿子成熟时,那是漫山遍野一片红。如此美景,我等向往已久。所幸,咱登山队的领导最是善解人意,趁着周日,率一帮子登山队员带着小尾巴们,开开心心,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沿着飘带似的缠绕在一座座山峦间的S33省道,我们顺着山势忽而攀上山顶,忽而又降至山脚,上上下下地穿行在连绵的崇山峻岭间,赏过了田园风光,又见识了茶树梯田,终于在我们的大脑还没有彻底被那N倍个“十八弯”的山路转晕之前,到达了山顶的入口处。背起背包,举起相机,我们步行进村。

深秋将至,柿树的叶子早已落尽,灰黑的枝桠秃秃地伸向蓝天,在绿树的映衬下,透出几许苍桑。柿子几近摘光,只余少数几棵,枝上尚缀满了或橙黄的,或橘红的小柿子,仿佛一树璀璨的星星。两峰夹峙间的一小方盆地里,连肩接踵着深黛色的民居,清一色的石头墙,砖瓦顶。房前,屋后,山上,岭脚,到处连树成林。竹林里,石砌小路七弯八折地时隐时现,三两个头戴斗笠的老农,正挑起长杆的竹篓子,赶着上山忙活。草丛中的野路边,几只黄毛土鸡正在闲庭信步,面对身边鱼贯而过的游客,它们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原始的乡村风光,我喜欢!一脚跨下石阶,转过身来,背衬着阳光下的竹林,和远处的寨子,先来个合影吧,耶!

踩着铺得并不规整,需要你随时看准落脚点的石头小径,我们一级一级往下走。村里的房子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村里的小弄又窄又细,夹杂在大石头垒砌的房子之间,曲曲折折的,间或墙边还歪倒着几只闲弃的缸啊罐的,一如我们小时农村的情形,陌生又熟悉。经过某个搭着锁的木门时,只听得里面传出“咩咩”的叫声,透过两指宽的门缝朝里张望,漆黑的屋子里突然凑上来半张白胡子的山羊脸,吓人一跳。对面屋前的廊檐下,正好扔着两担刚扯下的山芋藤,孩子们于是兴奋地折来喂起了山羊!穿行在石墙与石墙的间隙里,但见那半人高的矮墙上,有的缠绕着大势已去的南瓜藤,枝枝叶叶间尚遗落个把长长的“打电话”南瓜;有的摆放着竹制的筛匾,装盛着豌豆、红柿,正沐浴在灿烂的秋阳里;有的就用旧脸盆栽种着绿绿的葱苗,那一抹挺拔的青翠,为灰暗的土墙描上了一道勃勃的生机;甚至,还有聪明人直接将衣架钩挂在石头间的隙缝里,晾晒着自家的衣裳。每遇一个小弄拐角,每过一户人家门口,必有老人守着一张凳子或者几个长杆篓子,装着红的柿子、棕的野栗,甚或土头土脑的芋艿、南瓜,轻声兜售着。那充满褶皱的脸面,那似懂非懂的浙东话,还有村民特有的淳朴笑脸,让人总觉着不忍心生硬地拒绝他们。

小村其实与丹山赤水景区融为一体。经“阿土”店主指点,我们顺着村间小道继续拾级而下,探至谷底,便是一处峡谷溪流。雨水充沛的夏季已过,小溪里细流绵长,巨石纵横。偶有一潭深水,但见水质清澈,卵石尽现,那难以用语言精准描述的绿,正随着水位的深浅变幻出不同的浓淡,引游客驻足观望,小孩子们抢着争着来回跳跃在水中的一个个石桩桩上。木制的栈道顺着小溪依着山势一路向纵深处延伸,人也跟着穿行于溪上林间。天虽未冷,山林的秋意已现,早有一抹红色似画笔不经意地带过,可这细微的变化也难逃那双爱美的探寻美的眼睛,正举机对镜时,那边镁光灯也已一闪而过。似乎,这边的人,那边的人,无意中已成为对方的画中人,随着风景在瞬间永恒。

村里的“自由市场”上,装满了柿子的竹篮子竹箩筐排成了长龙,橙红的一片,壮观,又充满了丰收的喜气。柿子的品种繁多,有的呈扁平四方形,大大的个儿,淡淡的桔色;有的如倒挂的小水滴,橙色中透着红;有的分明像一盏盏小灯笼,大红的色泽惹人馋。忍不住蹲下身,选一盏熟透了的小灯笼,掰开它软软的身体,送到嘴边,吸一口里面的汁水,嗯,甜,但回味略涩,不是我想要的。倒是一款橙黄色的小灯笼,脆甜脆甜的,口感像极了我小时常吃的青柿子。只是无一例外的,在每一盏灯笼的肚子上,都留着一道道伤痕,许是太嫩,堆叠在篮里,被同伴的盖子磕着了,便只能尝鲜不好多买。小村除了柿子,还盛产一种野栗子,如我大拇指的指甲盖那般大小,煮熟后是深棕的色泽,不如街头现炒的野栗那般硬香,却以它酥绵的肉质,赢得了我们的赞誉,可惜后来忘记带一点回来了。

据说这里的“山村饭店”,有一道做法独特的土鸡味道鲜美,可惜,进村时只寻着别家的使者,入了“阿土饭店”,好在也吃到一道用梅干菜加盐同煮的土豆,咸咸的,香香的味道,倒是十分新奇。

哦,这次入村,遍地“小红灯笼高高挂”的美景没有赏到,最鲜的土鸡也没尝到。呵呵,也好,留个盼头,静等来年!

二O一一年十月十六日

相关文章关键词

《小红灯笼高高挂》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