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往事: 炼油厂里的水嘴大头

往事: 炼油厂里的水嘴大头

2013-10-22 00:23 作者:雪影霁扬 阅读量:23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1)

在河口尽头,也就是最山里。这里是山埃山,山贴山,山抱山,大山套小山,小山套大山,重重叠叠,叠叠重重。虽是严冬残雪依稀可见,却别有一番冬日的风景。那经过雪浸润过的叶子,绿的是更显墨绿,红的更为嫣红,黄的更为金灿。。。。。无不袒露着它们极度的身姿,在艳丽斜阳下,在湛蓝天空下,于那白雪柔然融合形成一幅灿烂的水墨卷画。

在这如画般大山里,有一座创业革命基地——松油加工炼油厂。方圆还不过一平方多公里。埃着山脚修建了三四幢小平房,红泥巴打夯的墙,盖的是灰色小瓦,阳光照射在屋脊上流连忘返的“雪儿”轻趟着泪,只好顺成地从屋檐下滴答滴答回归故里。房前,是山涧一条潺潺小溪自然地流淌。

这里没有领导办公室。唯一优级的是能住一间12平米左右的单间。有家有口的是两间约20来平方,配有一个泥巴做的两口锅的灶。单身职工基本上是两人,三人一间,单身职工凭买饭菜票在职工食堂就餐。

小溪对面是一个较大空地,到处堆放着等待加工的松材料,有看上去很腐烂松树根,有新砍伐而来的枝条,还有碗口粗,弯曲不成形的松树圆木,大堆小堆像一座座小山。中央是锅炉,在它旁边矗立的是十几米高的圆柱烟囱,时不时吐着一团团黑色浓烟,于那雪后的云朵交融一起绶绶的在空中游动。

在这里工作的多数是男同志,而且身强力壮,因做的是体力事,且还有危险性。特别是炼油炉出炉(出油),因没有固定的时间,时常出炉在深夜。没有电力,没有煤油,只能靠就地取材,打着松油火把操作。常有人不小心烫伤手脚。所以很少有女同志做那些危险之事,个别妇女也只是做些轻便的,如搬运松材,烧烧锅炉火,食堂做杂事,一个月挣个五六元钱。

拖儿带女厂里只有两家,一家是水区移民的放排工(山区将木材或毛竹扎好通过水运,水运的工人称放排工)张侉子,叫他侉子可能是因为他是淮北人,说话带点卷舌。一家老少五口一同搬来,大儿子15岁叫张大虎也在厂里跟着父亲后面打下手了。下面还有一个张二虎,女儿叫什么红花。名字到也是有点土里土气。但好记好叫。另一家是陶大年家,听说他是李教导员老部下,是来投靠干革命的。带来“五杆枪”大儿子陶文化17岁是厂里年轻炼油工。名字到叫的崩响崩响——文化,可斗大字不识一个,大伙而总拿他开玩笑说:“文化你爸对你也太偏爱了,给你起这么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老实巴交的文化,也不考虑人家说的正话还是反话,笑呵呵说:“我现在跟大双小双学了好多字呢!”洋洋得意一面说还一面用手比划。他说的大双小双是他双胞兄弟,今年9岁了,大双叫陶志,小双的叫陶勇,他俩同张家的二虎多在十三里外的河口小学读一年级了。陶家还有一个开心宝,也是一杆枪,只是还在穿开档裤叫陶德才。只要大伙休息时,总有人把开心宝儿抱来乐,大家都说老陶家是:“志勇双全,德才兼备。”这么多枪将来老陶家可翻身嗬!

(2)

巴撑大地方,话一出口,不用传就到了老陶夫妇的耳中。夫妻二人本想让大儿子继续读完初中,只因无法供给才停了老大的书。现在可好一下子大双小双两个读书,本不太宽余的生活,做母亲的吴梅子实感到压力重重,她一面拉扯孩子一面去食堂帮做杂事,这样一个月也能挣点零星补贴家用。她原想生个女娃,可没想到第三胎又生了一杆枪,而且夫妻二人心中至今有疙瘩。小儿子也有5岁了,比同龄的伙伴矮一大节,说话也不太会,只知道笑。长着一个成年人似大头,那头与他身体反差太大,好在天生一对大耳朵,大眼睛,大嘴巴,也还能对称,只是个头小矮。陶妈常说营养不良,也许是自慰吧!但厂里人还是另眼看大头,认为是孬子,是傻子。一张嘴口水直流。就为这,陶妈整日给“大头”换围巾。这不大头一个人又在雪地里捏雪球,大开裆棉裤,脸上分不清那是鼻涕那是口水,胸前佳满了小“冰激凌”。只见陶妈怀里胞着二丫,手里拿着小块毛巾,嘴里在不停的说着:“大头啊!大头,你看你哟,小杂种不冷啊!”陶妈将二丫放下,忙着给大头擦鼻涕换围巾,一边换一边说,“小主宗啊,你看,你看看这,这胸前结冰块了。”陶妈喉咙提高了八度:“以后要带妹妹玩啊!听到没有啊!”陶妈,将二丫小手拉近,大头看似很懂事的样子,拉起二丫的手只知道:“嘿,嘿,”一条长长的口水便顺从他那嘴角像挂面一样直拖到才换上围巾。

在家一向好哭二丫,从没有哥姐带她玩,哥姐们也不敢。也只一个人玩,眼下看一位跟自己差不多叫哥哥带着玩,而且大妈讲话又是那样细声,于母亲大不一样。她望着眼前的大头,似乎已经永久地在脑中印下——雪地中大大头趟着长长口水丑男孩。

“大头”这个称乎也是陶妈自己叫出来的,后来厂里也就这样叫开了。这一叫就叫上了几十年,后来的学名,职位名,怎么叫也没有大头叫起来自然,亲热。

陶妈,大名叫吴梅子当年是财主家的千金,现在四个孩子的母亲看上去还是那样年轻,水灵,虽然穿的普通,可衣着合身得体,将她三十五六岁身段勾勒也楚楚动人。

厂里人都知道她不仅能说会道,而且还会写一手好字,当年做小姐时读过私塾呢,所以厂里有什么文字性的大事,小小事,李忠元队长兼指导员还要请教这位“地主家大小姐”呢!大家也很热情地称她为陶妈,陶姨,陶妹子,没两个人知道她叫梅子。

二丫的父亲李忠元可是一位南下的干部,当年带兵打仗,战功就赫赫有名,为了这个厂他放弃在县城优越条件,只身带领十几名兄弟从五六里的林外劈山开凿一步一步的进来,盖厂房,学技术,艰苦创业,逐步走上轨道,而今这支队伍发展到近50人的厂子,而且大跃进以来,一直被评为英雄大队(当时称呼炼油大队)。背后人们举手称赞李忠元教导员,是人民公社的当家人,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领路人。

相关文章关键词

《往事: 炼油厂里的水嘴大头》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