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之乡安昌之行
“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飞跨十七桥。”这诗句是古人对我的家乡绍兴安昌古镇的描述。昨天(8月20日)我与小俞为了寻找一家面料企业从上虞驾车走杭甬高速公路,出柯桥出口处不远,来到了有着千年历史的著名江南水乡古镇-绍兴安昌镇。我们从一道上面书写着“安昌古镇”古朴典雅的石牌门进去,跨过一座小桥,安昌古镇便呈现在你眼前了。
相传大禹曾在镇东涂山娶妻成家。唐末(896年)钱缏屯兵平董昌之乱,故名其乡为安昌。安昌古镇始建于北宋时期,明清时期因许多安昌人在官府中当师爷而更加繁荣。绍兴师爷是中国有名的,而安昌是绍兴师爷的荟萃之地。据说在明清两代中,绍兴师爷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重,有一句话叫做“无绍不成衙”,因此有中国师爷出绍兴,绍兴师爷在安昌之说。
古镇依河而建,踏着青石板路铺就的老街上,看到临河的民居粉墙黛瓦、鳞次栉比。一家家店面全部面向河而开,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琳琅满目。古老的小餐馆,餐馆里摆放着深色的桌子和椅子,在光线的映射下,木柱子、桌面反射出光亮的色泽;摊位上卖着各色安昌特产,蔡白糖、芝麻片、笋干菜和各式的食品小吃,还有纳鞋底的老人和摆放柜台上精致的布鞋,让我惊喜的是还看到了旧时的箍桶店,蜡器店。箍桶店里大大小小的桶式样不一,玲珑别致。有洗脚桶,蒸饭桶,马桶等。听店主说主要是做了当纪念品卖的,现在社会这么发达,很少有人买这么“土”的东西了!蜡器店里也是统一的蜡器制品,都是农村里有女儿的人家操办嫁妆用的。每家铺子门口或多或少的摆放着一些货物,牵缠着行人的脚步。
古老的安昌是安静的,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因此少了些许吵闹和喧杂,多了份平易近人的气度,迎风招展的布帘酒旗让你梦回宋朝,清澈碧绿的河水,“乌蓬船”从眼前划过,引的你一路追随。这里的每一座桥都有着它的历史和故事,桥简陋但却古朴,构架在碧水上的桥,记载着安昌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诉说着安昌千秋故事。我走在那弯弯的石桥上,感受着时光里曾经有过的斑驳影子。那小桥年轮的承载让它们显得沧桑而落寞,唯有石阶旁桥缝里那些挥之不去的绿色,不屈不挠地在平淡流光里争妍点色。
安昌的味道就在它的原味,而它的原味在于它的水。在街中心,一条小河从中间缓缓流过,带走了城市的喧嚣,留下了朴实和安静。夕照洒在河面上,更显得一种宁静。沿路走过你能看到好多人家的女主人在河里洗菜,汰衣服。当然河面上你更能看见悠悠划过的“乌蓬船”,也许你坐在“乌蓬船”上,每穿过一个桥洞,会让人进入了另一个时空。每走几步不远处,便有一个弄堂,弄堂看上去很窄似乎刚好容纳一个人穿弄而过。还有那安昌的老房子。房子都很旧原汁原味,很少翻修的痕迹。我在遐想,生活在安昌的人们每当黄昏倚靠阁楼的小窗旁,看着窗外静静的河水,那该是多么安谧的一个夜晚。
虽然眼下的安昌,当年繁华的商贸场景早已淹灭于历史,但是面对着如水墨画一般恬淡安适的小镇街景,面对着平和淡泊的小镇居民,空气中流淌着的是水乡的柔和与细致。我真切地领会到“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诗意境界。其实每个城市,每个地方,或多或少,或重或轻,都蕴涵着一种人文的东西。这是流淌在历史长河的岁月?还是曾经里面美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