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与人道
人道及人道主义这么几个简单的字,写下是多么容易,思考却感到博大精深摸不着边际,我深感手中的笔滞涩而笨拙,恨自己文思浅薄,难以将这人道说个透彻。
好在自己是最底层的弱势者,是弱势类的残疾人。从腰脊三十年前因当民工受外伤导致下肢截瘫的那天起,我就岔进永无止境的病难与生存抗争的逆境中,就陷入深刻体验这“人道”与“不人道”的漫漫经历中。三十年后的今天,有多少话澎湃于胸,有多少庆幸只为磨难中的两个字:“生命!”
对残疾人而言,拥有生命是多么重要,可拥有生命又是多么不易。面对病难,面对生存的威胁,面对你想到和想不到的,面对你克服与克服不了的,生存线上的种种,对残疾人是一种考验,并迫使你必须冷静的面对和思考。思考之一不是想着别人的怎么人道,而是想着自己如何面对生存的种种苦难和不幸。这时必须由心灵深处生发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这充满力量的精神负载着你脆弱的生命向依序排列着的一个个日子的前方延伸。精神不是空洞的,精神的根基是坚强意志,是战胜一个最大的敌人:自己!
无法战胜自己的残疾人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悲观厌世,二是自行毁灭。很多年前,我从一本书中看到一篇系列纪实文学的文章。那书中的主人公都是残疾人,那些残疾人在不同而不幸的命运中最后都走向同一种选择:轻生!对其中一个残疾人记得很清楚,这个残疾人因残疾过早地懂得为未来的希望奠定基础,于是他将希望寄托于上大学。当他学业有成却在就业的经历中处处碰壁。他又把希望寄托于上访,由下而上的一层层上访。在这上访的无望中,他在那座他出生的城市的那栋七层楼顶徘徊了两个小时,最后他将已成长为肉身的生命掷向了大地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看时两眼含泪,为一个生命就这样的离去而流泪。一个个自杀的残疾人在我心灵深处划开一道道伤口,一直开裂着,直至今日也不堪回首,他们引发我面对残疾这个难以回避的人生课题深深的思索与思考!这时“人道”二字常在心中油然而生。那些自杀的残疾人自杀前肯定都有一种希望,残疾人在对那希望的期盼中都经历了一个追寻的过程,假如这时有一种人道的光环照在其生命的前方,他们还会选择轻生而自杀吗?我们不能不考虑这些轻生的残疾人的脆弱与狭隘,但我们也不能不思考社会的欠缺、不能绕开需要直面的问题。
上面是我从书中看到并令我思索的真实,这里我要写的是我亲身经历过的真实,这真实离新世纪的今天还没多远。我因出身寒微而重残,因条件局限而无能,因多灾多难而无奈,所以我必须经历着属于我的经历,必须忍受着属于我的遭遇,必须接受着属于我的坎坷人生。将我在三十年前的上世纪当民工致重残的那段从健全到残疾的悲惨遭遇的前后过程筛除,单从离今最近的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说起。在太行深壑中那个偏僻的小山村的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里,父亲因癌症沦为弱者,我因重残沦为弱者,因而我和父亲一起经历了家族无情的疏离与掠夺。面对无情的强势,面对自身权益的侵犯与丧失,一个架在双拐上的弱者所能做的仅剩无限的承受和容忍。其实在与很多残疾人的接触中,一些残疾人都不同程度的遭受过家庭的歧视与权益的丧失。因而我心中一直在思考着残疾人与家庭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个供我不死的五谷的父亲患癌症下世后,我突然陷入生存的绝境,于绝境中我失去了家园,很自然的沦为一名在一个叫做陵川的县城漂泊的流浪者。在那些很权威的高楼里,一道道门对我而紧闭,一双双眼透着怒视与排斥,在那些冰冷的脸上的一张张嘴里甩出的汉语文字像山中陡坡上滚动的坚硬的石头使人唯恐躲闪不及。这时顾不上思想与思考,最要紧的是想法到何处讨口充饥的饭吃,想法到何处将疲惫的残体短暂的安息。那漂泊的两年多的日子呀,如不是遇到一位正直善良名叫赵学梅的县长,我真不知如何结束这段苦难的日子。因此我常想,假如命运再将我推向如此的绝境,我将如何面对和走出?!恨天恨地,我只能恨自己的重残无能,恨自己多灾多难难以自食其力!否则,我不会陷入这很不情愿的求生崎路。
很不想涉及这些已过去的“隐痛”和“经历”,但写残疾人,很难回避残疾人与家庭、残疾人与社会这些最实际的问题,很难回避曾引起我同情与心痛、曾亲身体验过的经历。不管这种感受和经历对于普遍的残疾人是大同小异还是小同大异,都应引起社会的研究与思考。
其实我这个多灾多难的重残者能活下来,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与帮助。作为儿子我欠父亲太多太多,不但未能尽孝,反而给父亲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今天想起父亲就让我愧疚与不安。想着父亲陪着我到处治病疗疾的日子,想着父亲曾为我而忧而叹的无奈,我就想着世上很多和我父亲一样的父母将一生的关爱与呵护都无私的奉献给自己的残疾儿女,这种至真至纯不求回报默默付出的亲情之爱,令人感动并使我们永恒的记忆与讴歌。令人心痛的是,却有那么一些失去人道人性的父母狠心地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抛弃,每当从媒体看到或亲耳听到这样的消息时,我的心就像被刀狠狠地划开一道伤口,生疼生疼,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狠心的父母!二十年前一处困扰我多年的隐疾严重恶化,我与拐相伴只身一人踏进晋东南那个人地两生的城市。在这城市的骨科医院,我得到了一位姓李的主任的无私救助。当他得知我的遭遇与境况时,立即作出了免费治疗的决定。决定于瞬间,却蕴含着涵养与心地。在这位热心的骨科主任近两个月的精心治疗下,折磨我的这一顽疾才得以治愈。毛泽东主席倡导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在这位姓李的主任身上得到真实的体现。这样的人道主义在我亲身经历的另一位医生身上得以延续至今。我的身体已如一部故障频发的破旧的机器,今生难以康复与根治,频频复发已成相伴我终生的必须经历。十多年前在县医院认识了那位叫做王保玲的医生后,他几乎成了我包医包治的医生。我认识他是一种幸运,他认识我却是一个错误,因为我一犯病必找他治疗。偌大一个县城我求不到除他之外的任何一位医生愿出诊为我检查和治疗。每当犯病,将电话打过去,他每次都毫不推托,必定在上下班前后抽时间从县城的那头来到这头我的陋室,因为我一犯病就困在床上难以行动,一犯病就得很长时间的治疗,一犯病他就得不厌其烦的为我奔波,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之久。我深知每次犯病如要住院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我又缺的就是钱。因而我常想,如不是这位好心的医生的无私救助,我肯定早已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位医德高尚的医生一直感动着我,难以回报,多少次想借助媒体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可又因医院不许医生随意出诊治病的规定未敢提笔,所以我只能将这种感激永久的装在心里。我这个重残者在陷入绝境中的流浪和不再流浪的贫穷的日子里,曾得到过家乡小村的乡亲和县城那些善良的人们无私的帮助,很多很多给予我关怀和帮助的人们一直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使我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世间的美好!使我有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我坚信,很多残疾人都得到过善良的人们的关爱与帮助,都曾经历过、感动过。“乐施于人、乐助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残疾人也应该树立这种“助人为乐”的美德,应该在接受无私的关爱中学会无私的关爱别人,应该在一件件细小的善举中修炼自身的德性,矫正自己的人生观,在贫穷与残疾的困扰中树立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意志,在强大的精神支撑中找到自我、升华自我,体现一种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其实对于弱势的残疾人,要体现一点生存的价值,确实需要一个人生的“支点”。阿基米德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得到这个支点,需要消除歧视与偏见,需要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在我和有限的残疾人的接触中,他们都在为缺乏这种支点而苦恼。其实残疾人因为残疾很容易满足,大多数残疾人不会有过分或者无理的要求。残疾人只要觅得生存的支点,在这支点的平衡中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是他们最大的满足与希望。实现这种愿望,需要提高大众的整体认识,更需要改变一些政策实施者的陈腐观念。只有这样,残疾人才可走出生存的困境,才可有平等与公正。
我深知,残疾人在与生存的抗争中所付出的努力是一个四肢灵活耳聪目明的健全而健康者难以想象的。我不知多少次听着残疾人的诉说。可我这个连自身权益都难以维护者,只能静心听着;作一个忠实听众,对无处诉说的残疾人也是一种安慰。有时我说:“朋友,别消极!不是没出路,只能恨自己太无能。”听者摸不着边际点着头。我接着说:“远的不说,你知道张海迪这个名字吗?”听者又点点头。“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不仅自食其力,而且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是残疾人的骄傲。你知道吗,她是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听者沉默,不再抱怨,我猜想,肯定狠自己的无能了。他们不知道史铁生,他们更不知道外国的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但他们从电视上知道了一个叫做邰丽华的聋哑姑娘,知道《千手观音》是聋哑姑娘们表演的,更知道《千手观音》曾感动中国、感动世界。残疾人对这些优秀的残疾人仰慕而敬佩。我相信,他们在恨自己无能的同时也有了一种激励自己的精神。
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都想摆脱贫穷和生存的困扰并有所作为,可真正让众多的残疾人摆脱残疾的束缚走上小康生活的富裕之路,还需残疾人的自强自助与社会的多方帮助,需要对人道主义的大力弘扬和对残疾人权益的有效维护。我们的党和政府从改革开放以来对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高度重视,残疾人的生存权、健康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权益都得到了全面改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总书记的话,实在令残疾人感动又感动。邓朴方主席说:“做残疾人工作,帮助最困难的群体,就是最现实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始终是残疾人事业的一面旗帜。”党的各级政府已把残疾人事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已使很多残疾人摆脱贫困,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无论多么不幸,无论多么艰难,残疾人生活在今天都是一种幸运,是应充满信心而高兴的。因为真正把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作为一种事业、与社会同步发展,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方针,深受人民的拥护和赞扬,残疾人更是拍手叫好感动不已。华夏大地上现今已有不计其数的党的各级政府的领导在热切关注、关心、关爱着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只有改革开放、只有国强民富,才可使人道及人道主义像饱满的种子一样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有改革开放,才有专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残联机构遍及华夏大地。残联,是残疾人的依靠,是人道主义的真实体现与发扬光大。残疾人有了一处“苦乐”可诉的地方,是社会的进步,是文明的体现,是残疾人的依靠,残疾人心存感动和感激。在此,我以一个残疾人的切身感受,向党和政府、向关心残疾人事业的各级领导、向为残疾人事业奔波忙碌的残疾人工作者,向关心残疾人事业的各界人士和关心帮助残疾人的广大群众致以最崇高的敬仰和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