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牵手文化读周庄

牵手文化读周庄

2013-10-24 12:10 作者:许明亮 阅读量:27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宏篇,每一章、每一节,无不闪耀着悠久文化的光泽。文化往往与古迹结缘,与历史为伍。由于文化的润泽。那些古逐也更让人耐读爱看,依恋难舍。这种感觉在我多次游览江南水乡周庄后变得尤为明显,当你用人文的眼光来看这座千年古镇时,你会觉得品味周庄其实是件充满情趣的事情。

从春秋战国到现在,周庄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典型的苏南典型集镇。它四面环水,港汊分支,湖河联络,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围绕全镇有登湘、白砚湖、南湖等,大小河流达三十多条,镇上有四条主河道,自古就有“水乡泽国”之称。

牵手文化读周庄,就是把历史文化与之这座千年古镇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仅有零点四七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域内,拥有那么多形态各异、渊塬不同的拱形石拱桥,沿河两岸,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那么多的明清建筑,水乡人家流传千年的民俗风情,哪一点儿不与文化有关。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夯实了古镇的基石,也使周庄的石桥、老街、民居散发出璀灿夺目的人文光彩。多少年来,这个小镇曾吸引过多少游客、诗人、学者、书画家、文学家、艺术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的目光,他们怀着览胜观光、探求历史、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寻找灵感的心情,悠悠漫步于古镇的条条小巷之中,一座座古雅的门楼、一处处质朴的桥洞、一条条幽深的巷弄,都引起他们无限的幽思遐想。一九八四年,已故旅美画家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这幅画运用西方油画技艺和中国传统水墨画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创作的作品,将美国观众带入了神话般的境界,后来被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高价买下,在他访华时将此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故乡的回忆》被选为联合国首日封邮票图案,从此,默默无闻的周庄双桥走向了世界,让世界人民领略了周庄的旖旎风光。由于周庄的声名远扬,近年来,国内外的游人纷至沓来,寻幽访古,一览水乡美景。

牵手文化读周庄,自然离不开古镇清澈灵秀的水,周庄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典型的江南水文化。

先看建筑,周庄的绝大多数民居都是临水而建,“前门一条街,后门一条河”便是它的特色。古代的工匠真是别出心裁,他们巧借一泓水,造出万间屋。这些临河民居都是一帧婉转流畅的风景线,河埠廊坊,水苑幽弄,深宅大院,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出一派古朴、恬静、明洁、幽雅的境界,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建筑格局。推开后窗,习习清风扑面,悠悠流水如画。凭窗远眺,水面渔船来往、舢板穿梭、鸬鹚喙鱼、水鸟翱翔……逢年过节则更是热闹非凡。披红挂彩的迎亲船、摇快船、划灯船等民俗活动,无不是凭借水的魅力来彰显那精采纷呈的独特风情。

再看石桥,周庄有着无数风格各异的拱形桥——除了因《故乡的回忆》而蜚声中外的双桥外,位于中市街东端的富安桥也是一大“看点”,它横跨南北市街,桥身四周建有桥楼,临波而筑,遥相呼应。富安桥距沈厅咫尺之距,在桥楼上小憩时,那幢七进五门楼,拥有百多间房的水乡豪宅就近在眼前。位于迷楼东侧的贞丰桥,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迷楼是南社诗人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饮酒、吟诗、赋词之所,一楼一桥,相得益彰。

最后不妨欣赏一下水面来往的船只。在周庄狭长的河道里,过往的尽是些十分古朴的小木船,船娘们吱吱呀呀地摇着橹,小木船笃悠悠地在水面行驶,稳稳当当地穿过桥洞,不高不倚地靠岸,上客下客,装船卸货,有条不紊。更有趣的是船娘们一边摇养橹,一边还会用吴侬软语哼着船歌,那悠扬的歌声飘向水面,泛起阵阵涟漪,令人心旌荡漾。

周庄是部底蕴丰厚的书,要想读懂它,了解它的全貌,那就一定要牵手文化,用心去感悟方可领略到它的精髓。

相关文章关键词

《牵手文化读周庄》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