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泰山寻梦

泰山寻梦

2013-10-24 03:38 作者:宋甫谋 阅读量:35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我心中,泰山曾经是一个梦,一个被培育了多年的梦。

最早知道泰山,应该是从一些流行歌词和标语口号中,比如“泰山顶上一青松”,“泰山压顶不弯腰”,“什么什么重于泰山”等等。那时候,我尚年幼,泰山对于我来说,既高不可攀,又遥不可及。

再进一步了解,就是从学校的语文课本上了,杨朔的《泰山极顶》,杜甫的《望岳》,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等,读着大师们的作品,我心潮澎湃,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也会登上泰山,看日出,观沧海,一览众山小。中学时候,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母亲去了一次泰山,带回一张游览图,我把那张图贴在墙上,一有空就凑上去看,大小山头,不同路径,各处名胜,直看得我眼花缭乱,脑袋发涨。随着我对泰山的了解越来越多,泰山似乎也离我越来越近了。

然而,高中毕业之后踏入社会那几年,因为经济拮据、工作忙碌等诸多原因,泰山却总是与我保持着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

1988年,我考入山东煤炭教育学院,来到泰安上学,至此,我才终于走到泰山脚下。

学院位于泰安西郊的粥店。入学第一天,我站在校园开阔处向北望去,一座非常高大的青山仿佛近在眼前。我向一位刚认识的同学打听:那可是泰山?同学告诉我:那只是泰山脚下的一个小山峰,叫傲徕峰,并非泰山主峰。我无法想象,一个小山峰尚且如此高大,更高的主峰又会高大到什么程度,于是瞪大眼睛努力去看。我发现在傲来峰的后面隐隐约约露出一个峰顶,可是只有那么一点,似乎并不显得更高。但同学马上又告诉我,从山下看,傲来峰像是最高,从山上看,傲来峰只在半山腰。我听了,半信半疑。

转眼到了十一,学校放假三天,很多人纷纷回家。我和几个同学一商量,决定去登泰山。

吃过午饭,我们首先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岱庙。在我看来,登泰山如果不从岱庙开始,整个行程似乎就显得不够完整。等待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不想再留下什么遗憾。

岱庙外形很像是一座古代小城,庙门高大宽阔,殿阁巍峨,宫阙重叠,古柏和石碑随处可见。然而,最吸引我眼球的却是一些立在巨大石龟上面的石碑,这种“龟驼碑”我是第一次见到,很是好奇。我猜想,这里面一定会有一些传说故事,可惜我毫不知晓,几个同学也茫然摇头。来自江西的一位同学猜测,龟是长寿吉祥之物,把碑立在龟背上,一定是希望碑也能长久存在吧。这一说法几乎无懈可击,立刻博得我们认同,但是再看碑上的残缺和断纹,就会叹息长久总是难遂人愿。我在一尊巨大的“龟驼碑”面前久久伫立,上面“万代瞻仰”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我不知道该瞻仰的是这字,还是这碑,还是这庙,还是这山,还是另有所指,另一面的文字太小太模糊,看了一会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放弃。走进一个展厅,我又被一些画图所吸引,那上面介绍的是历代帝王登泰山的盛况,一一看去,我似乎明白了泰山为什么会被称为五岳之尊,为什么会受到如此推崇。每一幅画图,中间的帝王都显得那么器宇轩昂,周围的臣子都显得那么卑躬屈膝。在我看来,帝王的衣着太华丽,体型太肥硕,神态太端庄,气质太高贵。忽然感觉房间里的空气有些压抑,竟不想再看,于是转身匆匆而去。

一穿过岱庙,泰山仿佛扑面而来。抬头观望,但见峰峦叠嶂,云雾缭绕,似乎深不可测,登山的心情顿时变得急切。

沿着一条笔直的公路至山脚下,刚要上行,忽然发现右边一块木牌上写着“虎山水库”,箭头指向旁边一条路,我不想错过,提议前去一看,几个同伴却认为不过是一个水库而已,已经见得多了,还是登山要紧。我虽然在心里固执地认为此水库位于泰山脚下,所蓄之水是泰山之水,定有不同凡响之处,很有必要一看,但是见同伴们都已经向上走去,我也只好跟上。

门票两元。由于刚入学的那段时间里我在泰安一家商店花几十元钱买了一身运动服,手头一下子变得有些紧张,两元钱在我眼里就不再是一个小数目;况且,那个时候一天的生活费最多也不过两元,就觉得票价有点高。不由感叹如此一座自然天成的大山,胸怀如此宽广博大,却偏偏要与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人计较,心中十分不爽。

但是,一过检票口,清风徐来,心中顿觉坦荡。一路兴致勃勃,脚下时而台阶,时而土路。走着走着,总是不由自主地要停住脚步,因为路边巨石上面有一些文字总是黏住我的目光。我曾经练过一段时间毛笔字,略懂一点书法艺术,那些被深深刻上去的文字严谨浑厚,外拙内巧,总是让我看了又看,怎么也看不够。有的虽然只有几个字,却能够把人引入极为深远的意境;有的是一篇铭文或一首小诗,读起来要费些功夫。有好几次我只顾站在那里两眼发呆,回过神来才发现几个同伴已经远去,我只得恋恋不舍地拉回目光,加快脚步追赶上去。

刚走的有些气喘,前面一座高大石坊,上书“孔子登临处”。停脚观望,心中困惑,孔子登临处为何不设在更高一些的地方?此处虽然风景优美,却太容易到达,似乎与圣人的名望很不相符。转而又想:圣人也是人,而且还是一个老人,登泰山肯定比不上我们。由此看来,我们别的方面虽然与圣人无法相比,登泰山肯定能够超越圣人了。如此一通胡想,心中暗自得意。不管怎样,千年之前的孔子曾经来过这里,千年之后我也来了,至于我的脚印能否和圣人的足迹重合在一起,就只有天知道了。

前行一段路,路边一块巨石,上书两个大字:一个是二,另一个我不认识,虫子上面一撇。我们站在这两个字面前纳闷,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来来往往游人不断,问了好几个,竟没有一个人能解释出来。后来终于知道是“风月无边”,恍然大悟之后,不由一声长叹,叹古人之聪慧,叹吾辈之愚钝。

旁边横出一条小路,通往经石峪,我们满怀兴趣前往。路不远,过两桥一亭即到。但见两边是山,中间一面石坡,坡上刻满了斗大的文字,是隶书。很多游人聚集在坡上,或走,或站,或蹲,或躺。看得出,他们都很喜欢那些石刻,一会儿低头细心端详,一会儿抬头放飞想象。我却认为这种过于亲近的行为是对石刻的一种不恭,而且很容易使石刻受到进一步损坏,应该采取措施禁止他们进入。因为抱有这种想法,一开始,我一直站在边上不肯涉足,后来,见所有人都是通过与那些石刻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来表达爱意,我也经受不住诱惑,心怀忐忑、小心翼翼地走上了石坡。走上去才发现,大部分石刻已经是残缺不全了。多年之后我再次来到这里,四周已经围起铁栅栏,远远望过去,石坡上文字犹存,只是更加模糊不清。

再往上走,开始有些劳累,却谁也不甘落后,你追我赶,速度明显加快。如此一来,只顾顺着主干道狂走不止,沿途一些寺庙竟然没有进去,很多景点因此被错过,留下些许遗憾。

气喘吁吁,热汗淋漓,峰回路转,抬脚挪步越来越吃力,心里正在叫苦,前面一个高台之上人声鼎沸,十分热闹,登上去一看,原来是中天门到了。此时已是傍晚,我们靠在中天门旁边的石栏上休息。环顾四周,发现已经身在群山怀抱之中,抬头仰望,可以看到高高在上的南天门和悬在下面天梯一般的十八盘,心中明白,更加艰难的路还在后面。山风习习,身上渐渐起了凉意。吃完随身携带的一点干粮,似乎意犹未尽,又和江西的那位同学在一个小卖部前每人花一元钱买了一瓶泰山啤酒,准备到了顶峰上面再喝。

继续上行,走路已经变成了一种痛苦。这是因为,从山脚下走上来,体力已经消耗太多,而脚下的台阶却越来越密集,越来越陡峭。虽然越是往上走,沿途风光越是好看,因为身体的疲劳过度,那些奇松、怪石、缭绕山间的云雾竟被我视而不见。

夜色如轻纱一般悄然降临,忽然发现身边的登山者越来越多,前后左右都是人,挨挨挤挤,摩肩接踵,前不见头,后不见尾,逶迤于山道之上。不自觉之中,我已经加入到一支庞大的登山队伍之中。我感到脚步越来越沉重,喘息越来越急促,行动越来越迟缓。不知什么时候,那几个同学已经赶到前面去,转眼不见了踪影,我想追上去,腿脚却不听使唤,只有按着自己的节奏慢慢走。忽然又发现自己正走在一段又直又长又陡峭的台阶上,抬头向上看,看到的都是脚后跟,扭头向下看,看到的都是头顶,心中顿时有几分惊恐,同时明白自己正行走在十八盘上面,于是每走一步都在担心,担心自己的额头会被前面的人踢着,担心自己的脚会踢着后边的人,担心自己脚下一滑会跌落下去砸倒一大片人。

胆战心惊,苦苦支撑,终于到达南天门。

夜色厚重如幕,在人群中一番相互寻找,我们几个失散的同学又聚在了一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似乎大功告成,又似乎刚刚开始。

呼吸渐归平静,忽然感觉身体如同浸在冷水里,且腹中空空。想起包裹里还有一瓶啤酒,拿出来,望着那冰凉的液体,竟是一点也不想喝。江西的同学在攀登十八盘的途中已经把啤酒喝得光光,我索性把啤酒送给了他。不远处有个小摊,上面吊一盏灯,灯下一口大锅,热气腾腾,是卖面条的。我的食欲一下子被勾引起来,极想热乎乎吃下一碗,暖暖身子。快步走过去,一问,五元钱一碗,这要是在山下,也就是三角钱一碗,差距实在太大,摸摸兜里的十几元钱,有些不舍,只好又退回来。

气温越来越低,身上衣服也越来越显单薄,看看四周,发现很多人都穿着一种黄色棉大衣。江西的同学说,那是租来的,租金五元,押金十元,一共十五元一件。几个人都说太贵,犹豫着,只有江西的同学表示要去租一件。他很快去了,又很快空着手回来了,一脸愤愤不平。原来,山上租大衣的人太多,他去的时候,价钱刚刚有了新的变化,变成“租金十元,押金五元”。我们听了,都彻底打消了租大衣的念头。然而寒冷却在不断缩小着包围圈,步步紧逼,我们决定四处走走,看能否找到一个避寒之处?漫无目的四处游逛,竟然发现前面有一栋旧房子,非常残破,黑乎乎不见一点灯光,看上去已经荒废,若是在山下,这样的房子是绝无人迹的。我们很是兴奋,满怀希望慢慢靠近,脚下堆着石头砖块,非常难走。快到跟前时,房子里猛然传出一声男人粗暴的呵斥,我们止住脚步,同时明白已经做了贸然闯入别人领地的不速之客,无言以对,只有快速撤离。

继续在山顶走动,无论走到何处,满眼都是密集的人群,就像走进了一个没有买卖的集市,又像走进了一个无人主持的露天会场。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在四处走动,寻找一个安身之处;很多人已经安顿下来,有依偎在石壁下面的,有蜷缩在石头缝里的,有卧在比较平坦一些的空地上的,而他们身上或裹着一件棉大衣,或盖着一块毛毯,也有两三个人共同拥有一件棉大衣或一块毛毯的,挤靠在一起相互取暖。此情此景让我们面面相觑,瞠目结舌。江西的同学再一次提出要去租一件棉大衣,态度非常坚决,他说,无论多少钱都要租一件来,否则,这一夜不知道要遭受多少罪啊。边说边匆匆离去。我站在原地等候消息,心里也很快有了一个与人合租棉大衣的打算,只是不知道这个时候棉大衣已经涨到了多少钱一件,心中没底。等了很久,身子几乎冷透,江西的同学终于回来,无奈地说,他去了好几个地方,所有棉大衣和毛毯都已经全部租了出去,一件也没剩,现在是多少钱也租不到了。

夜色如墨,我们仿佛被无边的寒冷逼迫着,继续向前走去,眼前的情景又一次让我暗暗惊诧,脚下横躺竖卧已经睡倒一大片人,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谨慎。终于发现前面一处石壁无人,我们就像漂泊的船儿找到了港湾,纷纷把疲倦的身子靠上去。然而我瘦削的身体一贴上那又冷又硬的石头,就禁不住哆嗦了一下。坚持了一会,隔着一层单薄的衣服,身上仅有的一点体温很快被吸走。我实在受不了,只得起身离去。再看那几个同伴,大概身上脂肪比较厚一些,竟然歪着身子合上眼睛开始昏昏欲睡。

我浑身瑟瑟发抖,毫无睡意,只好一个人不停地来回走动,希望这样能够驱赶身上的寒意。走来走去,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我发现这会儿山顶上除了我之外所有的人都已经有了一个安身之处,遍地都是东倒西歪、疲惫至极、正在睡酣的人;我又发现在这些睡去的人中间有很多年轻的恋人,他们几乎都是两个人合穿一件棉大衣或合盖一块毛毯,两个年轻的身躯为了抵御黑夜的寒冷而紧紧拥抱在一起,几乎合二为一,在我眼里,此时此刻的他们应该是最幸福的人。这个夜晚,我几乎走遍了山顶的每一个角落,黑暗中我熟悉着山顶的每一块巨石和每一条路径,我曾经试图看清崖壁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字迹,试图看遍山顶上的所有的景点,然而眼前除了漆黑一团就是模糊一片,虽然夜空中有星光闪烁,山下市区有灯火点点,对我来说却无济于事。我在山顶走了一夜,而寒冷,困乏,饥饿,孤独——各种感觉混杂在一起也纠缠了我一夜。

夜色像不断被稀释的墨水渐渐由浓变淡,而在体内混杂了一夜的各种感觉也渐渐融合成了一种复杂的东西——无奈。

我在无奈中等待天亮。

多年之后,每次想起这段经历,我总是奇怪自己怎么会在泰山之巅度过了那样一个夜晚,究其原因,一是看日出是我多年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似乎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无所谓了;二是因为那时候我才二十几岁,正年轻气盛,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能够吃得消,抗得住。

醒来的人们开始纷纷往日观峰方向涌去,我赶到时,那里已经聚集了一大片人。我选好一个位置,面向东方。天边一片冷寂,丝毫看不出有日出的迹象。我知道,太阳很快就会出来,现在只需要耐心等待,而等待总是让人心焦。天在一点一点亮起来,天边云海茫茫,依然没有太阳的影子。有人说,今天有一点儿阴,可能看不到日出了。可是没有一个人离开,所有人都在静静等候。此时此刻,我感到这个世界太需要光明,太需要温暖了,我希望这光明和温暖能够早一点到来。正当我望眼欲穿时,太阳终于从云的缝隙中露出一个红点,人群中一阵骚动,有很多只手在指指点点。这个红点越来越大,一会儿变宽,一会儿变长,最后突然一跳,出现在云海上面,样子很像一枚老母鸡刚下的蛋。人群发出一片欢呼,很多人举起相机开始拍照。这么小的太阳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想起以前在农村老家务农时,早晨起来在村外的田野上看日出,太阳都是从东边群山的后面慢慢升起来,先是一个边,然后是半个圆,最后是一个红球,又大又圆。在我看来,农村老家的日出好像来得更加温暖,更加平易近人,而且一点也不比这里的日出逊色。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高高在上,白白亮亮,耀人眼目。太阳还是那个太阳,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好看。人群在温暖的阳光下渐渐散开。此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快快回到山下,好好吃上一顿,好好睡上一觉,好好休息一下。

下山走的是另一条路,路上似乎还有很多风景可看,可是我已经无力欣赏。

我只想尽快下山。

终于走到山脚下,一位同伴如释重负般大声感叹:泰山,我终于认识你了,我来过这一次就足够了,我再也不会来了。另一个同伴也随声附和:够了,够了,再也不来了。我虽然心里面并不赞同他们的话,但是这次泰山之行也确实给我留下了太多遗憾,太多无奈,以至于我也说不清楚以后还会不会再来。我一路保持着沉默。

后来的事实证明,虽然初次登泰山让我经历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磨难,却并没有阻止我再次登泰山的脚步。

在泰安上学那两年,我又数次登上过泰山。而离开泰安的这些年里,我也多次去过泰山。只是后来每次登上泰山,在山顶停留的时间都不是太长,因此再也没有看过日出。最近几次去,我是跟随着一群驴友从后山进入的,感觉又完全不同。客观地说,泰山名气太大,所蕴含内容太多,它既称得上是一座气势磅礴的大山,又称得上是一部记录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大书,无论是去攀登,还是去阅读,都不免是一件很艰辛的事。

尽管每次登泰山,我都会深深感到自己体力的不足,深深感到自己智力的愚钝。但是,每当机会来临,我总是按耐不住自己,一次又一次前往。也许这其中有着我对自然的一份向往和对文化的一份敬仰,也许这里面有着一些我说不清楚的关乎生命本能的东西,也许无论什么时候寻梦都是人在精神领域里难以割舍的一种需求。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去。

相关文章关键词

《泰山寻梦》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