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黄山”游记

“黄山”游记

2013-10-22 11:20 作者:庸人自扰 阅读量:29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安徽宿州有个叫褚兰镇的偏僻地方,说是镇,不如说是在群山环抱中的一块天然盆地。盆地和外界之间通过几条人工开采的马路连接着。在小镇的南边的一座山,褚兰人就称之为黄山。

褚兰镇的黄山显然是不能和皖南的黄山相比拟的。但它既然也叫黄山,想必也有其特别之处吧。我被这个‘山寨版’的黄山(姑且这么认为)所吸引了。

女儿‘十一’长假,说考试成绩好,要奖赏,就非要我带她出去旅游。我是从来不敢对女儿失言的,于是拿出了一张宿州的地图,在图上居然也能找到这个叫黄山的地方,并对女儿说,国庆期间那个大黄山游人多,太挤上不去,只有这个小黄山还可以爬爬。女儿居然欣然同意了。

褚兰镇不是古镇也不是旅游胜地,自然也没有导游小姐。我们驾车到达褚兰镇后,是问了几个老乡才来到黄山脚下的。

十月的天气清晨已经有些冷了,来到黄山脚下太阳已经驱走了寒气。我鼓动女儿把秋衣脱在车里,我们都只穿一件外套便开始攀登黄山了。

我拉着女儿的小手站在黄山脚下。抬头看着山峰,不算是巍峨,倒也还有几分跌宕起伏了。满山被绿草和青松覆盖着,一眼望去,宛如来到了绿的海洋,由于是半响,雾气还未完全散尽,山顶上还有些雾??的景象,那景色就是‘薄雾罩青山’,我突然有了想写诗的灵感和冲动。

女儿高兴得手舞足蹈。“噢——,我来到黄山喽!”女儿对着黄山大声喊着。我诗意般的情怀被女儿打扰了。看着女儿高兴的样子,我爬山的热情却被她深深地调动了起来。“好!苗苗跟爸爸一起比赛爬山吧,看谁爬得快些?”我激励女儿道。

不算巍峨的黄山海拔也有四、五百米高吧,虽然不太高,但道路却是蜿蜒着向上的,平坦的地方似公路,陡峭的地方似悬崖。从山脚到山顶却有一公里多路程,要在平时我一个人,可能只要八、九分钟就爬了上去,可带着还十分稚嫩的女儿爬山就没那么容易了。女儿尽管很努力也很开心,小腿一步接一步地迈着,可毕竟是年龄太幼小,体力跟不上,走几步总要停下来歇歇,但她还很倔强,一步也不肯让我背她。我很是无奈也很心疼女儿。好不容易我们爬上了半山腰,有一块平地,我劝女儿说:“苗苗歇会儿吧,爸爸走不动啦。”女儿估计也是累了,她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对我说了一声“好吧”,便一屁股坐在了平地上的大石头上。

坐在黄山的半山腰,看风景也别有一番风趣。仰视天空是那么的蔚蓝,偶尔还有几片薄云从头顶飘过;可以平视周围连绵的群山,也可以俯视四周田野的绿。天空的蓝、田野的绿互相映衬着,那情景宛如到了仙境一般。可以把群山比作龙,太阳便是龙珠,云是通往南天门的专列。我不禁有些神往起来了。

稍作休息的女儿却按耐不住爬山的兴致。她开始拉着我的手,要求我陪她一起向黄山的顶端攀岩了。

我抬头看了看山顶,从半山腰至山顶的距离倒是不太远,但是地形却十分的陡峭,其山路异常的崎岖,看着女儿兴致正浓的样子,不忍扫她的兴。我从地上捡起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小木棍,左手拄棍,右手牵着女儿上路了。我突然想起了苏东波的《定风波》诗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手中有棍,只是少了芒鞋和蓑衣。在女儿精神的鼓励下,我们再爬起山来居然比先前更快些。不一会儿便攀登上了黄山的顶端。黄山顶端有一块更大的平地,女儿一上来便在平地上溜了个圈。她一边跑还一边大声的尖叫着:“噢——喂——”

我的心情也格外的愉悦,在一旁看着女儿微笑,提醒她跑慢点儿别摔着了。

此时的太阳又升高了许多,站在黄山的顶端,我感到像是距离太阳更近些了,身体明显感觉到来自他的那份灼热。我不敢正视他炽热的光线,只能?目向远处眺望。

“天啦!”十里如画的风景此刻竟然完全置身于我的脚下。我心里一阵的感叹。太阳向四野射出万道金线,金线被大地的绿尽数吸纳了,而后又吐出幽幽的滤波。远处的麦苗,近处的松柏交织着发出深浅不一的绿波,偶尔草丛中一两只野鸡从眼前飞过,让人感觉到这是一片没有让人类践踏的净土。

从这里遥望小镇,一排排横竖排列的楼房像是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灰白岩石,街道像是岩石间的索道,街道上的人是没法看清楚的,来往的车辆看上去也只有围棋子般的大小,一来一往宛如黑白的棋子在棋盘上移动一般。

倒是远处的青龙山此刻看得格外的清晰。青龙山是距黄山东南侧约五公里处的一座龙形山,山的得名却不是因为其形状像龙,而是据说在青龙山的顶端有个山洞,洞里盘踞着一条巨蟒,当地人叫土龙,自古以来进洞的无论是人还是牲畜,从来就没有能活着出来的,前几年有人用炸药开山,土龙被惊动了,有人亲眼看到它的现形。只是看到的人受了巨大的惊吓,回到家后就一病不起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惊动土龙了。

在黄山的西南方向还有一座山,名叫猫头山,从山的名称和外形上来看,这座山是因山体像猫头而得名的。无论我们从哪个方向看,猫头山都是个巨大的球体型,只是在山的南侧有一条斜坡,斜坡从山脚一直蜿蜒至球体的顶部,斜坡便是猫头山的嘴了。当地的老百姓都非常的敬畏这座猫头山,每年春种秋收的时节都会有一些老农带着祭平去祭山。说是猫头山的山神会帮助他们消灭地里的田鼠。

黄山的北侧还有一座无名的残体山,说他是残体山是因为山体长年被风雨侵蚀,山体的一侧已经被消磨得像一个大蘑菇,头大而脚小,让人感觉山体随时都会倾倒的一种危机感,这种景观只有去过敦煌的人才可能感受到。

这座黄山并不是我先前认为的山寨版黄山,更不是浓缩版的黄山,听老乡讲因它的土色泛黄而得名。它占地不到一百亩,却隐藏着历史悠久的故事,让人读起来那么神奇;它没有皖南黄山的名气大,可它蕴含的美和灵气一点也不逊于一般的山川;它不是风景游览胜地,不用买门票就可以免费游览,但带给我和女儿的快乐却是永恒的。

相关文章关键词

《“黄山”游记》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