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李庄朝圣(二)

李庄朝圣(二)

2013-10-23 18:39 作者:泪烛 阅读量:26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昨晚那场雨把宜宾到李庄那条公路洗刷来清洁无尘,车轮下没有任何石粒那样的小障碍物,没有听到它们让滚动着的轮胎发出的难听的嚓嚓声,它们被雨滴集成的水流冲到公路两边的水沟里去了。我放眼看两边车窗外的景色,那是一片不同层次的绿,树尖上发出的嫩绿,一块块平整的秧田齐刷刷发出的翠绿,那随风摆动着的麦穗却是呈现的是一片墨绿。初升的太阳为它们镀上了一层让人心醉的亮光,让绿色调迸发出了无比的生命力。我忽然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坐的不是客车,而是奔驰在时光隧道的列车,正把我拉到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在抗日烽火中幸存的一块让中国的最高级的思想库,不少国宝级的人物安然无恙的地方。

要到李庄了,我像走在一支艰难跋涉的队伍中,它从头看不到尾,它集中了当时中国的一代精英,在日寇的铁蹄蹂躏大半个中国的时候,他们从云南昆明出发来到这里。里面有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金陵大学、国立同济大学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和很多知名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云集于此。小小李庄成了汇集各种思想潮流的大湖泊,成了群星闪耀的一片夜空。

林徽因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在这支队伍中,尽管她诗歌领域的恋人徐志摩已经离开她十年,但仍然牢牢占据着她心里的一个位置。她那孱弱的身躯承受了对曾经的恋人的怀念,对国家民族发展的责任,对事业和生活的伴侣梁思成和儿女的疼爱来到了李庄。在李庄上坝月亮田,在一笼竹林掩盖着的一个木制结构的院落里,梁思成和他的家人以及他领导的营造学社在这里安了家。院落背后是一亘绵延不断的丘陵,它们像一个天然屏障掩护了他们。林徽因把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寄托在一间典型的用清末家具布置的卧室里,它被打扫得那么洁净,和她的内心一样一尘不染。

我现在一边踱步在李庄那条主要的大街上,所谓大,无非就是几米宽,它和其他十七条错落交叉的大街小巷一样都是由石板石条拼成的,一直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原貌;一边心里总是搁着那位把诗人、科学家和妻子三种角色结合得那么完美的女人,我觉得她既有林黛玉那种娇滴滴,也有居里夫人那种范儿和气质的时候,我又被眼前这种让人难以置信的宁静震慑住了。

今天是周末,我们赶在旅游车队没来之前来到了这个历史文化名镇。街上的商铺都挂着写有字号名的横匾,有的店至今还关着门,一扇一扇的长方形木门挤在一起,死死地把门面封住;有的店里空空如也,连看店的人都不在;有的店里的老板还在打扫卫生。最惹人注目的是街上那间古色古香的茶馆,清一色的木桌木板凳,喝早茶的多是老人,他们头上的灰白头发和早上的阳光交换着光亮,最让我吃惊的是我们明明是早到的旅客,那些饭馆没有人出来招揽生意,好像这镇上的一切都漠视我们这些人的存在一样,只有几条狗儿摇着尾巴在街上溜达,不时瞪了我们几眼。

李庄这份不同于其他旅游景点的奇观完全是在四十年代那些中国科学界、思想界的泰斗们用自己浓郁的文气熏陶出来的。他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像普通人一样在李庄的大街小巷散步;他们一样到酒坊去沽酒,品尝由五粮液衍生出来的当地酿制的浓香型白酒;他们也饶有兴趣地到只能让两人擦肩而过的席子巷去聆听手工织席的机器弹奏出的悦耳音符,与在屋檐下乘凉的老百姓促膝交谈。李庄镇那众多屋顶上的雕花是当地文化特色的代表,或麒麟,或狮虎,或宠物,或花草,或鱼虫,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研究古建筑的梁思成就常常挽着自己的娇妻出没在李庄这些明清古建筑群中,于是一本学术巨著《中国建筑史》就在娘肚里躁动起来了。

相关文章关键词

《李庄朝圣(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