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
车站,是故事诞生的地方,也是故事结束的所在。在所有的车站中,我独爱那些不起眼的小站。每次乘火车经过中国大地上的那些小站时,我都会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和好奇。??当然,首先是想弄明白那些小站的名字。可惜,火车并不能总是理解我的心思,大多数的时候,它都飞快地一闪而过,小小车站小小站牌上的名字也跟着飞快地一闪而过。小站就在夜色中,在晨雾中,在灰蒙蒙的雨景中,坚决地,没有丝毫的犹豫,瞬间往后急退而去,疾速消失在视线以外,留给我眼中一个孤独而模糊的影子,和心底一份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怅惘。
喜欢那些在眼中一闪而过的小站,理由很简单。在我看来,在小车站发生的故事,充满着清新的色彩,带着几分悠远的宁静,含着几分苍凉的神秘。而这,是铁轨纵横交错、人群熙来攘往的大车站所不具有的。小车站给所有可能发生的故事不经意间就营造起了一个奇特的背景:在这里,它不是终点,没有结束;它不是起点,没有出发。它只是被人一次又一次地路过,然后被人悄无声息地淡忘、遗忘。尽管如此,它仍然会坚定地站在那里,默默地,不带任何的希求。它是因为无声,才引起了我的更加注意。它是因为渺小,才久久地牵住了我愈行愈远的目光。
小车站,为了人们的路过而存在。这就不能不让象我这样的人产生联想,使自己时刻意识到正散发披肩风尘仆仆奔行在路上,前方看得到希望,似乎又没有希望,但这都无所谓,作为一个正在上路的人。既然已经在了路上,就不能再停下,更不能选择往回里走,而只能是毅然地前行、前行……不管风狂雨骤,不管夏热冬冷!
每次经过不知名的小站,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位俄国的倔强高大的老人:托尔斯泰。晚年的托尔斯泰想用“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生活代替沙皇农奴制,这一主张不但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响应,甚至遭到妻子和儿女们的坚决反对。托尔斯泰因此失去了继续在波良纳庄园生活下去的信心,他选择了离家出走。1910年11月7日,托尔斯泰在他离家出走后的第11天,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站长家的一栋小屋里,与世长辞,终年82岁。阿斯塔波沃,一时成为了俄国和全世界进步人士注目的中心。那个小小的火车站,虽然是文学巨星的陨落之地,虽然一颗高尚的头颅在那里停止了思想,但他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的救世理想,却从那座不起眼的小站,从此走向了全世界,激励着全人类!
我还记得一座小车站,它通往天国。那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日本电影:《天国车站》。冰天雪地、寒风凛冽中,上路的是一个世俗眼睛里的罪人,一个法制社会里的罪人。主人公加代与人通奸,谋杀亲夫,破坏他人家庭,罪不可恕,为传统思想所不容。但影片对加代满含着同情,更多地是揭露,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美丽的加代一步步走向社会传统思想的反面。通往天国的车站让加代走向了解脱之路。加代在被处决前,遗留下“我,美丽嘛?”这句话,每一个字都烙刻在我的心里。它不仅是自问,更是对社会的拷问。在这样一个灰蒙蒙的尘世里,我们怎样努力才能保持住精神的美丽,真的是要去好好的思索。
托尔斯泰逝世的车站和加代通往天国的车站,都直接走向了死亡。那是生之终结。可奇妙的是,身体和精神在这小车站进行了分离,卸下的是物质,诞生的是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路过。
托尔斯泰和加代路过小站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动。有时我想,那座将来跟我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小车站,会是在什么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