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直了教书
写下这个题目,不知怎的,忽然想到了一个人。他叫陆永康,现年58岁,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民族学校教书。出生9个月时,他因小儿麻痹,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在别人开始学走的年纪,他却只能学着跪对人生。20岁的时候,陆永康成了大山深处的一名民办教师。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他这样一个残疾人,是根本不可能走上三尺神圣讲台的。然而,陆老师却做到了。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坚持了30多个春秋。
想想吧,那日复一日在教室里传道授业解惑的,是一个跪在讲台上的人;那年复一年在山路上走村串寨做家访的,是一个跪在“鞋船”上的人。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支撑起这样人生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难怪有人这样说他:“这是一个跪着工作的人,却是一个让我们站立者叹服的人!陆老师以跪教30多年的执著,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个永远站立者的形象。他身上体现出的那种身残志坚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永不放弃的坚持,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跟陆老师相比,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工作者,身体条件要比陆老师好的多,工作生活环境比陆老师不知优越多少倍。然而,同样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有的人却没有把自己身子站直,他们在个人精神、品质、能力和行为等方面,得了麻痹症,或者软骨症,站不出“精气神”的模样,始终病怏怏、软塌塌的。这真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很多,以前有,于今尤烈,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只想说,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作为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文化传承者,是应该具备一些特有的精神、品质、能力和行为的。惟有如此,才能在讲台上把自己立直。惟有如此,才能给孩子们支撑起一片精神的蓝天,架设起一座知识的殿堂。
许多从事教育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教师,代表的是职业;教育,代表的是事业。职业和事业虽只一字之差,然而因人追求各异,从中可以折射出色彩不同的人生,反映出高下不等的境界。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浅显的道理,落实到实际中,却又越不那么简单。这里边,当然除了有个人志向追求的原因,还有其他的社会性、功利性的因素在起作用,使自己以前从事教育的初衷变得不再清晰,使当年纯洁的教师理想沾染了世俗的灰尘。人是社会的人,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也无可厚非。但,承认人很难改变世界的事实,总不能同时也承认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吧。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有两句名言,一句是“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另一句是“人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要负责”。(意思大致如此,原句可能不这么表述)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细细体会。不问自己当时为什么选择了教师的职业,这已经成为过去。要问自己作出了当教师的选择之后,怎样才能为了让自己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而去坚持、去修炼、去努力。对这样重大的问题,我们的确是需要认真地想,仔细地想,经常地想。多想没有坏处,它不会浪费我们时间。多想只有好处,它会让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人生欲望的海洋不断校正航向;它会让我们更加强化从事教育的心念,化为不懈持久的强大动力;它会让我们在教育的生涯中上下求索、精益求精、积极作为。
长年在偏避山村“跪教”的陆老师给我们树立了坚持的丰碑,令人敬佩和景仰。我们在此基础上,还要经常做出反思。要多问问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是什么让你拥有了教师的名份?自己身上的一切,能够切实担当得起教师二字的份量吗?也许有人会说,我考出了教师资格证书,这是我具备教师能力的证明。还有人会说,我读的是师范专业,毕业了自然就获得了教师的身份。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想想,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毕业于师范院校专业,就一定能证明你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吗?就一定代表了你能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重任吗???呵呵,这样的推论从逻辑上来讲,似乎是有些不够严密的。
记得十多年前在师范大学读书,校园上空飘悬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横幅。师大的校训是“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当年,我每次从横幅之下、校训碑前走过时,心底都会升起一份崇高的感觉,同时也不断加深着对“师”字的理解。教师,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思想道德文化的传承者,师与生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要说,既为老师,必有学生。《论语》中说的更好,“三人者,必有我师焉”。韩愈也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说,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由此可见,教师二字,关系重大。“师”与“生”是互为依存的。“师”是要对“生”的成长进步负责的,是要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代代相传负责的。身为人师者,首先己身要正,学问要高,为学生做出表率。同时,教师无论做人还是教书,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不简单,湖南著名的岳麓书院就以它为牌匾来警训学生。毛泽东当年在湖南师院读书时,就经常到岳麓书院,深得“实事求是”四字的精髓。后来他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对“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了更加精辟的阐发,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作为教师,还有另外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和思维,要敢于怀疑,敢于打破教条。以上这些,既是治学的态度,也是教师的品质。我们如果把这些道理都吃透了,真正消化了,并且“内化”成了自己的,那么,不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也将会是受益无穷的。
现如今,许多教师是把教书作为谋生的职业。前边已经说过,这本无可厚非。可有的人偏偏不高兴,要反问说,把教书作为谋生的职业怎么样?教师也是人嘛。人在世界生活,不一定非要做到清高一辈子,再说了,清高不能当饭吃啊,清高不能养家糊口啊。这话似乎没有错。可再细想想,里边还是有不妥的地方。首先,清高与崇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事业是崇高的。清高不是崇高,清高是人对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从词性色彩上来说,有贬抑的意味。崇高是事业本身对人类的价值,人类代代繁衍相继,文明的传承离开不了教育,崇高的词性色彩是褒义的。清高怎么能够跟崇高比呢?自己把教师作为职业,也就罢了,干嘛还要给崇高的教育事业脸上抹一把灰呢?还有问题的另一方面,既然是职业,许多人就没有了矢志教学、潜心钻研的精神。他们想,现在做老师工作比较稳定,工资不低,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先做几年再说吧。等什么时候有比教师职业更好的机会出现,那时就换工作。这就是时下十分流行的所谓“跳槽”。“跳槽”二字很形象。槽是什么东西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一种中间凹下去四边有框的长方形容器,可盛大饲料、贮水、酿酒等。比如马槽子,水槽,酒槽。在槽上跳来跳去干什么呢?为了吃更好的食物。呵呵,这充分反映了“食”是人类的本性。??这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不过,许多人在跳来调去的过程中,或者在将跳未跳的准备中,把教师的职业精神淡忘了。降低了教师身份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自己对教学工作的要求。身不正,学也不高,更不必说在专业上的精进和创新了。这岂能做到“为人师表”,简直是在“误人子弟”了。还有关于考试,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现在虽然年年都在说要改革改革,但考试作为教师的“法宝”,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进。一些教师不精研教学如何改进,却整日在如何抓学生考试“呕心沥血”。当年毛泽东说,“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这的确是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好办法。现在这种“考八股文”的现象仍旧存在,很值得我们深思。当然,这已经是另外的一个话题了。我的意思是,作为教师,要多花心思在教学研究上,对教、学、考的规律要研究透,要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进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他们是人类的未来。要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改变束缚教学良性发展和学生健康进步的做法,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有效。
站直了教书,需要坚持,需要学养,更需要对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可以说,树立这种奉献的精神,是师者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都能始终做到坚持,并且保持刻苦钻研的态度、创新变革的勇气,在自身学养上不断丰富提高的高贵营养。
季羡林老先生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文中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教师要找到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并且确立这样一种责任感,首先必须把自身置于人类文化传承的阔大背景中,认清“师”的定位,把握“师”的内涵,并以此强化为教育事业而奉献的信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使自己的教学生涯变得充满意义和价值。如果缺乏这种深刻的认识和观照,稀里糊涂地从事教学,不仅不会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反而会给孩子们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现在有的地方,有的教师不是还在向学生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陈腐观念吗?读书为什么的问题,说小点是为了让自己有素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说中点是为国家,如当年周恩来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大点是为了人类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如果再细细分析,个人、国家与人类整体,其实都是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没有个人的发展进步就没有国家和人类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反过来说,没有人类整体和国家的发展进步,个人的发展进步也是靠不住的。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怎么能够希求他教育出思想健康、性灵自由、体格强壮的学生呢?我看不到希望。当然,这样的工作不是朝夕间就可完成,它需要我们的教师为之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之奉献自己的生命年华,代代相继,永不相绝。
我的那位老乡,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自勉并勉同志》诗明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说,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用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座右铭进行了生动的诠释。这些至理名言,至今看来,仍具有极为珍贵的思想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