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历史的记忆:文革十年(四十二)

历史的记忆:文革十年(四十二)

2013-10-27 02:10 作者:北吹 阅读量:20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我们去杭州学习的介绍信有县农机厂统一开出,连我共四人,有县农机厂李师傅陪往前去,当时旅社很紧张,但有人己为我们定好了火车站对面的红楼招待所,学习的地方在米字巷的杭州拖拉机修配厂。

李师傅在安顿好我们后就回去了,从招待所去厂里上班要路经十几个车站,我记得当时只有15路无轨电车能到达,而且这一线路厂多车少,所以上下班人很拥挤,(好像当时杭丝联也在这条线上,)有时往往等几部车还挤不上去,常常有车己开动了,人还吊在车门外,这在当时是天天有的一道风景线。

所幸的是厂里上班抓得很松,迟到早退更无所谓,他们三人很快就办好了月票,但我没带照片办不了,而且那时拍张证件照起码要半个月,所以我每天上车还要挤着买票,有一次下班己有两人挤上了车,我和小陈实在挤不上,我对他说:“干脆今天咱俩走回去看用多少时间”那晚我们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还好回去后招待所的食堂还在供应饭菜。

一个星期后我把在杭州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向单位写信作了汇报,我单位领导知道后,同事们也都知道了,这时有个同事来信叫我去杭州大学,找物理系系总支书记龚某某,她是50年代新仓的第一个女大学生,我根据地址找到了杭大家属楼。

她见到我非常热情,当知道我在杭州的情况后,她一定要叫我把她家的那辆自行车骑去,(在那年代根本买不到自行车,)因她们夫妇全在杭大上班也就在对面,走过去只要几分钟时间,当晚我就把车骑回了招待所,从此我上下班就不用再挤车了。

杭州拖拉机修配厂当时不算太大,五六百人的规模,它分轴瓦车间和修理车间,我们因是来培训的,所以每人每月要交给厂里8元钱的培训费,厂里再发给我们每人每月的劳保用品。

我记得当时每月还发一刀手纸,在我们各自都确认了自己的师傅后开始了工作,我跟的师傅姓吴,他是杭州人转业军人,我第一台修的是江西产的丰收27型,由于我早修过这一机型,所以我很快就全把它拆散开了,吴师傅当时叫我慢点修,他告诉我:像这台机在厂里要修一个月或一个半月,修得太快人家要有意见。

当时我没说什么,但心里想:“像修这台机我只要一个星期,农忙时只不过三天,我在这只能学四个月,这样下去我能接触到几台机呀?”我初略算了下时间,当时每人每天真正用在工作上的时间不会超过3个小时,几年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大锅饭”为什么要砸破“大锅饭”了。

10月下旬天渐渐冷了,因出来都没带冬衣所以大家决定各自回家一趟,当我回到厂里看见汽艇正在加紧安装,等我学习回来也就能用上它了,心里很高兴,就在这时镇上有几个人知我回家住两天,都来托我去杭州时带点副食品给亲戚,因那年代副食品匮乏,都要凭票供应而且数量少。

我都高兴的答应了他们,当时“三八”女子电影放映队的X某某要我为她姐姐带几斤猪油和菜油,她姐和我双方都认识,她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新仓台上第一个用普通话宣读“5.16”通知的学生,她人很聪明毕业后在农村待了不久,就被抽入工农兵大学念书,她在“浙医大”念书期间每门成绩都在85分以上,毕业后分配在浙一医院当医生,(现定居美国)我很高兴的带上所托的东西,我记得当时两只猪腿三十多斤,二十斤糯米总共有八十多斤货物,用扁担挑着上路了,……待续

相关文章关键词

《历史的记忆:文革十年(四十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