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
书 包
昨天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坐在我的身旁。她知道我是教师,就要求她的儿子随意地问我一个问题。儿子眨了眨眼,未加思索,脱口一句:“你说,上学为什么要背书包?”
“装书啊,还有文具!”我也不假思索,立刻作出了回答,因为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太简单,一个刚刚启蒙的儿童,什么问题也难不倒一位中学教师。
孩子不再言语,他觉得很满意,是否所有的疑问和未知的领域都从我简单的回答中找到了真谛。我与孩子的对话引起了周围人的关注,从大家的眼神里可以感觉到孩子的提问太幼稚可笑,而作为教师的我却认为孩子的提问并不可笑。
听孩子的母亲讲,他是今年秋季开始读小学一年级的,当学生不到两个月。童言无忌,孩子有许多不懂的地方,如果先知先觉,还需要学校需要老师干什么?我想“书包”应该是个问题,看你去怎样认识?任何事情都是有学问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要说做文章,“书包”就是一个题材。可以从它的源头说起,有关它的历史洋洋洒洒敷衍成文,作一个长篇不在话下。“书包”发展至今,多少艰辛多少汗水,都可以演绎成感天动地的故事。回想我做儿童的时候,多么希望一个漂亮的书包。那时的书包不过二尺枣红布,外婆用手工缝制,斜挎腰间,蹦蹦跳跳地上学,觉得是一件体面的事。到了中学,书包有了“革命”,出现了多种挎包式的书包,到文革时期又统统归一,所有人都以拥有一个军用的黄书包而自豪,背在背上,趾高气扬,人会显得无比的精神。
“书包”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每年新生入学,市面上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书包,特别是儿童使用的书包,花样百出,煞是好看。书包表面有卡通画,能够张扬人的个性。侧面分别设计了放雨伞和茶杯的袋子,内里书和文具盒可以分门别类进行装载。不过,其价值远远超过我们儿时使用的“偏口袋”,无论形式或内容,都不可同日而语。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减轻学生的负担,而减轻负担最为现实和直观的办法,是从学生的书包入手。难怪前面所叙的那个小孩提出的一个奇怪问题,虽然他不可能有关于“减负”的认识,但他的提问不无道理。
我见着城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有人接送,或者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送孩子成为家庭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孩子的书包很沉重,除了义务教育规定的教材之外,各种教辅读物充斥书包,加上其他附属用品,一个书包十来斤重量,司空见惯。家长接送孩子不单是考虑安全问题,同时还要担当“搬运工”,做好几年“书童”之类的角色。
现在的大学生很少用书包,一个讲义夹或者U盘或者手提电脑,就可以天南海北地囊括全天学习的内容。中学生喜欢挎包,既格式又风度。只有小学生无奈,双肩负荷的书包,压弯了腰。如果读书,不用书包多好!轻轻松松上学,高高兴兴回家,可能是天下儿童的共同愿望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