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
2011年11月11日,这个被世人戏谑的“光棍节”上了台面,“六个一”的节日,千载难逢的日子被报刊或者网络“炒”得火热。
一大早我刚走进教室,一群男生手持棒棒糖,得意忘形地拥到我面前,“何老师,请吃棒棒糖!”我说我血糖偏高,不能吃高糖食物。几个学生不屈不挠,“你不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气吗?我们的节日,光棍节!”说完呵呵呵地一阵笑声。
我可不是光棍。我顺水推舟学生的好意。下课之后回到办公室,同事们都在议论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热火朝天,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光棍节成为一个抢手的话题。我顺手打开网络,铺天盖地有关“光棍节”的帖子迷糊了我的眼睛,思绪像开闸的流水急切地奔向远方……
1977年我作为最后一批“推荐生”来到师范学校学习,所有学员年龄都老大不小,“饭碗”稳定之后找对象成了大事,然而这个时候思想都还保守,学校禁止谈情说爱,违者至少“记过”处分!
但是谁也阻挡不了青春的萌动,爱情像一支支燃烧的火苗,不断酝酿壮大,在青年男女的胸中迅速升腾;又像一粒粒发芽的种子,昂首拱破僵死的泥土,傲然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
我也并不例外。我是食人间烟火的那种。我怕当光棍。我大着胆子,暗自寻找红颜知己,但一切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如意,郎才女貌,门当户对,还占据着相当的市场。尽管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有了初始的觉醒,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在一定的范围内左右着局势。
如今开放带来了活力,不仅仅是经济上摒弃了以往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人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男女恋爱可以完全摆脱世俗的约束。单身,光棍,同性恋,超男剩女,丁克家庭并非难听的名词或可笑的现实,早生子早享福早种谷子早挞谷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晚婚晚育得到提倡。
看看前后左右,大龄青年比比皆是,剩男剩女层出不穷,难怪今天“光棍节”如此火爆。报载港台地区青年人中剩男剩女的比重已经达到40%,好在大陆没有这么严重。现代婚姻更加注重品质,男女恋爱成功与否的口头禅是看有不有“感觉”,这“感觉”不仅仅是汉语里面两个字的随意叠加,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男女双方的“感觉”已经从表象的简单变成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涵盖了对一个人学识、气质和为人处世以及才干的评价。找不到“感觉”意谓着婚姻的推脱或者失败。
婚姻需要磨合,像窖藏的酒历久弥新,愈久愈醇。“感觉”不能简单,一面之交,盲目结论,对婚姻是一种草率的表现。同时婚姻也没有十全十美,好比月有阴晴圆缺。尺短寸长,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婚姻才能成功,而且地久天长。
今天在这个年轻人欢度的节日里,你愿意一辈子做光棍吗?如果幡然醒悟,读读辛弃疾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