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痕迹(琴台文艺)
人的一生经历了时间的检验,生命的或长或短,在酸甜苦辣的历练中顺应着自然的安排,谁也没有主宰自己生死的权力,恍如宇宙间的一缕青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上帝给我安排的一生是极其的普通,时间在我有生之年的生命里如平淌的溪流,慢条斯理地走过原野路过丛林,写下一幅素描的画。
7岁是一个人的转折,从不谙世事的顽童走进学堂,开始启蒙教育。这时有了上学放学上课下课的约束,有了读书写字算术的任务,有了遇见老师或者长辈敬礼的规矩。在这个时间里,懵懵懂懂地刻下了“做人”的痕迹,开始尝试酸甜苦辣的味道。
我的7岁并非一帆风顺,到父母工作的县城报名读书,入学就是一道门槛。先是用右手从头部的中央包抄过去,摸着左边的耳朵,证明你到了读书的年龄。然后自己数数,一二三四五能正确地数到一百,方可录取为新生,但是我生性愚钝,数数数到八十九就不知上下了,因此打入另册,幸好父母灵通,及时将我送回原籍,赶上末班车,按时入了学。
小学时期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刻骨铭心,一个月18斤粮食,还要掺杂一些粗粮。无心读书,课堂上牢记着中午的“罐罐饭”,唯一理想是急功近利饥不择食地一顿饱餐而已。
小学毕业报考初中,在没有实行义务教育的年代里,世人眼里看重的是公办学校,对民办学校或者半工半读的学校嗤之以鼻,好在我家出生成分不好不坏,终于有了就读公办学校的资格。但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初中毕业后的遭遇大相径庭,那些就读民办学校或者半工半读的学生,多数成了体体面面的工人阶级,同时还逃脱了到农村“上山下乡”的苦运。
1966年春夏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在人的一生中占据了十年的时间,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候,却被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大字报”、“红卫兵串联”、“造反派武斗”左右了局势,呜呼,青春年华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再复返,荒废时间的痕迹打下深深地烙印!
1968年因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让全国的几千万中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出现一次嬗变,同时波及千万家庭打乱了生活的秩序。青春在田野上流淌,爱情在山坡上演绎,文化在村落里开花。“知青”成为一个专有名词,直至今日只要在键盘上一声敲打,“知青”二字会呈现在你的眼前。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青”开始步入晚年,但那《今夜有暴风雨》的日子清晰可见,《北风那个吹》的乐曲勾起一代人绵绵的思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人的一生在时间里留下痕迹,起伏的历史让那幅素描的画或许多了一点颜色,增加某种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的色彩。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8年“知青”大返城,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激浊扬清,历史走上正轨,时间抹上光亮的色彩。
斯蒂芬·威廉·霍金的《时间简史》,证明了人的存活依靠的是大量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在时间上看上去是离散的,不连贯的,但有些历史事件却显著地成为所有人群存活的凭借……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它留下的痕迹指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