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文字(琴台文艺)
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书都是由文字组成的。那么,我们中国文字,即汉字从商代甲骨文字算起,已有3000年的历史。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它本身的构造看,汉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同时,文字以书的形式存在,也是人类用绵长的时间代价,求得交换思想,发展认识的工具。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对神圣的文字也是十分崇拜的,这也是咱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古代就有“敬天惜字”之说。古人认为字纸都是有灵性的,神圣的,不可随意丢弃,更不能有秽用之举。
史载:我国在宋时,专门建有焚烧字纸的建筑,叫“敬字塔”或“惜字塔”,人们将破损坏的经史字集供奉在字塔内,然后,择吉日行礼祭奠后,才能焚烧。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崇拜文字达到如此极致。
我对文字的崇拜是从读书开始的,更准确地说,是从小时候读娃娃书开始的。那时候,因为家里穷买不书,就连一毛多钱的娃娃书也买不起。就到处托人借书看。至今都还清晰的记得那些书扉页上:歪斜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字迹。记得我第一次用挖黄姜的钱,买了一本娃娃书,书名为《珊瑚岛上一昼夜》,常常就用这本书与别人换书看,对书里有些不认识的生字,只好记在脑子里,然后,用树枝画在地上,请有文化的大人教诲,凡是这样学会的字,终身不忘。
对书饥渴直到上世纪八十代,在宜昌党校进修学习那两年才得到满足,学校图书馆琳琅满目的图书,让我眼花缭乱,是书的吸引,让图书馆成了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此外,就是在文化局工作期间,“近水楼台先得月。”几乎是每周到图书馆借、还一次书。那时许多时都花在读书上了,虽然没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感,但却解谗。
后来读书看报机会多了,对文章中的一些佳句、短章,常常习惯用一个专门笔记本记下,或者用剪刀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慢慢地欣赏,每次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久日久之,笔记本有了一大摞,几次工作调动和搬家清理旧书报时,这些记有精彩文字的本子,我都舍不得丢弃。
我对文字不单是崇拜,而且有敬畏之感。因为对文字你不想认识它,它就不愿意认识你;你不亲近它,它就会疏远你;你不尊敬它,它就会戏弄你。
难道不是的吗?君不见那些玩弄权术,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根本就不那么敬畏文字,自作聪明,常常闹出一些笑话来。诸如:有的长官宣读文件或在大庭广众里作报告时,把别墅读成了(别野ye);把底蕴念成了(底温wen);把酗酒读做(凶xiong酒);把肖家隘念着为(肖家益yi);把虔诚读成了(文wen城)等等,让人贻笑大方。
那么说,有些人文化水平高,实际上是他们崇拜文字,酷爱读书,驾驭文字的能力强,所以,文化水平也才高,令人尊敬。
我对文字的敬仰是真心的,也是虔诚的。为了熟练掌握和运用它,许多年前在办公室就备了一本字典,凡是遇见生僻字,便查准记熟;在家里买了一本词典,凡是碰见生词生句,便在词典中找答案。
这些熟悉文字,就像一些非常要好的朋友,整天与你形影不离。近年来,也正是这些富有灵性的文字,激励着我发奋写作,成就了我100多万字的文章,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网站上发表,许多文章还得了各类奖项。后来,我将这些文字又整理出了3本文集,由出版社公开发行。所以说,我由衷地感谢这些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字。
当下,人类读书已进入网络时代,无论怎样变化,我人生的后半辈子,将更加地崇拜文字、珍惜文字、热爱文字,终身与书为伴,同生死,共命运,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