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难忘的“沙家浜”

难忘的“沙家浜”

2013-10-22 16:14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24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京戏《沙家浜》“春来茶馆”中的阿庆嫂的这碗茶,不卑不亢地招待了那个狗屁参谋长“刁得一”,更招待了上个世纪生活在那个贫瘠年月里我们一代人的精神生活。

每当我听到这耳熟能详的唱腔,便会有一种铿锵高昂的激情在心底涌动,没人会相信我这个五音不全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跺起方步,唧唧歪歪地哼上一段。

初识沙家浜是文革期间在舞台上、电影里、连环画中八个经典样板戏之一《沙家浜》中。

沙奶奶与郭建光的那段京剧唱词,后来演绎成了我们小时候游戏时的剧本,特别唱到这几句:“心也宽,体也胖,路也走不动,山也不能爬。……”我们小孩个个能表现得有些惟妙惟肖。沙家浜这片红色的芦苇荡,在我的幼小心灵里就深深地扎下了根。

1986年冬天的一个上午,我跟着上虞真美日化厂供应科的朱文龙师傅,背着玻璃瓶模具从上海“驻沪办”乘长途汽车来到江苏常熟,汽车沿着虞山路行驶,青葱虞山,绵延几十里,巍峨平缓,像一道屏障卫护着富庶的常熟城。

我们在常熟下车后再乘船去横泾“芦荡模具厂”。湖水,洼地,芦苇荡,港汊林立,曲折回旋,这就是沙家浜。当年那三十六个伤员潜伏在芦荡养伤重组“江抗”这段经典的革命史诗煮沸了沙家浜,使沙家浜风生水起,名闻遐迩。

“开门先见水,动腿就用橹。”水乡人离不开船,我与朱文龙师傅是乘了一条小船摇橹驶进芦苇荡去的,那芦苇荡湖水如碧,芦苇似海真是神秘莫测,河道密布,港汊纵横。沿一处深入,芦苇愈来愈高,小船七拐八拐,如入迷宫,会弄得人晕头转向,迷失方向。

走进这片神秘的芦苇荡。就会感到仿佛有人在向我讲述:在芦苇荡的绿色帐幔里,当年新四军战士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谱写了血战沙家浜,激战阳沟娄,伏击八字桥,夜袭浒墅关这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

使人宛如走进了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仿佛置身于那刀光剑影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去缅怀三十六位勇士惊心动魄的感人事迹,去寻觅抗日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沙家浜位于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以“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这独特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而崛起。进入稼樯新禾的古镇沙家浜,但见蓝天下,浩瀚苍茫的苇荡,变幻迷离的碧水,绿树遮天蔽日。

沙家浜是古老的,沙家浜的前身横泾早在宋时就是常熟县六市五镇之一。到了清代中期,沙家浜便有了“市舶麟次,烟火万家,景物繁昌几近郡县”的繁盛。

世象更迭,样板戏《沙家浜》在戏曲舞台上的红火才被接生到了在唐市镇和芦荡乡(横泾)这片红色热土上。

此后,沙家浜便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地名,艺术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成就了沙家浜这个响当当的品牌。

沙家浜里面最有名气的就是阿庆嫂开设的“春来茶馆”,当年我所看到的“春来茶馆”招牌只是一块用毛笔书写的木牌挂在一颗树上随风飘荡,如今这“春来茶馆”墨绿色的牌匾就是《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夏光亲笔所题写的。

当我坐进了“春来茶馆”,屋内是高挂着红灯笼,木凳子,八仙桌,与窗外的湖光水色浑然天成。推窗望景,伸手可掬湖水,芦苇叶子就在脸上轻拂,穿着印染花布衫的船娘们,摇着橹打湖面过。

孵在“春来茶馆”里,泡上一壶酽酽浓浓的香茶,听苏州评弹,看杂耍魔术,评世态万象,柔媚的吴侬软语,亲切,和糯。茶馆的热闹,都在橹声?乃的涟漪里荡开一圈圈碎银般的光晕,挥洒在晃漾着的舟楫上。

“阳澄湖畔沙家浜,万顷碧波水连天。”阳澄湖的桂鱼、甲鱼、白鱼、鳗鱼、清水虾、大闸蟹被世人称为“湖中六宝”,在我眼里最诱人的就是“蟹中之王”,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我们百官人叫作“河蟹”。

九月食雌蟹,十月食雄蟹,谓之“九月团脐十月尖”。当年“芦荡模具厂”在酒席上招待我们的“蟹宴”上那蟹黄、脂腴、肉白、鲜嫩的河蟹味道。至今想起来还口有余香。

去了好几次横泾的“芦荡模具厂”,我再也忘不了这个长在芦苇荡里的江南古镇红色沙家浜……

相关文章关键词

《难忘的“沙家浜”》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