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溪口一日游

溪口一日游

2013-10-23 06:20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20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还是很小的时候我就从老师那里知道了蒋介石,知道蒋介石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也知道了蒋介石是我们浙江人,并记住了溪口是蒋介石的老家,非常向往去看看因为出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而蜚声中外,令世人瞩目的溪口小镇。

1988年的有一天,溪口塑料厂的缪厂长专程开了双排座货车陪了我和舅老爷去溪口玩。缪厂长的弟弟当时是溪口镇的工办主任,还专门在溪口武岭宾馆请我们吃了一顿中饭,这才让我有了近距离地接触溪口的藉遇。

溪口,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一座美丽的江南千年古镇,位于我们浙江奉化市西北部,是镶嵌在港城宁波一颗熠熠生辉的绿宝石。溪口以剡水古刹、蒋氏故里和幽谷飞瀑名闻遐迩。

溪口的“溪”其实很大,并非小河中的潺潺小溪,而是流淌在约数十米宽的大河中的河流,人称剡溪。溪口之名,得自剡溪之水,剡溪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注入锦溪,故名溪口。

我们车到溪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飞檐翘角、高大雄伟、气势非凡的武岭城门,仿如金陵中山门,也似燕京古宫的城门身影。武岭门秀色迷人,林荫蔽日,落英缤纷,是进入溪口镇的必经之路。武岭门位于武山隘口,雄踞出入要道,为镇门户,登楼观望,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建在武山的山脊上而得名。

1929年前这儿本是两间小矮房,房内几尊菩萨,称为“武岭庵”。蒋介石的母亲笃信佛教,蒋介石幼小时常随其母来此烧香磕头。后来他建都南京后,就下令拨款改建武岭庵,建成三间两房的城楼式建筑,并将“武岭庵”的庵字去了。门额两面都镌“武岭”题字,正面为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写。背面是蒋介石亲笔手书。

穿过武岭门,眼前豁然开朗,远处青山逶迤,近处溪水澄碧,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古居,一条条两旁店铺栉比鳞次的街道,三里长街与蜿蜒的剡溪相依相伴,波光粼粼的剡溪自西而来,横贯全镇,溪水潺潺流淌,水上舟筏来往,真是画山绣水、钟灵毓秀之地。

沿着左边的小路拾级而上,“乐亭春晓”的石碑赫然在目。一座飞檐翘角的两层楼阁式建筑掩映在葱茏林木之中,这就是“乐亭”,亭前立一石碑,刻着蒋介石撰写的“乐亭记”,穿过乐亭就到了块石垒台,青砖砌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文昌阁。

文昌阁初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因阁内供奉首奎星,故又名“奎阁”,“奎阁凌霄”是清代溪口十景之一。1924年清明,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回乡扫墓,见其破败不堪,便出资委托其兄拆除重建,次年完工后又建成了一座亭阁,蒋介石亲自取名为“乐亭”,并远在广州撰写了《武岭乐亭记》。文昌阁成了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

1927年12月,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后每到溪口就在此小住,一楼为会客室,二楼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和起居室。当年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将军,被军委会“严加管束”后送到溪口幽禁时,最初几天也住在文昌阁。

1939年12月12日,六架日军战机轰炸溪口,文昌阁被夷为平地,现在的建筑是1987年按原样重建的。如今这里几乎保持原样,只是走廊、墙壁上挂满了蒋介石与宋美龄昔日漫步乐亭、徜徉山水、赏花对弈、绘画题字的照片,以及宋美龄在溪口留下的十来幅写意山水画。

与文昌阁相邻的东侧,是一栋西洋风格,两层3开间平顶楼房,其间有露天走廊相通。这座楼房,是一幢中西合璧的白色建筑,外部的形状为欧式,内部结构依旧为中式,建于1930年,由于结构小巧,所用建筑材料水泥也称为“洋灰”,因而得名“小洋房”。站在楼顶平台,低头可看剡溪溪水荡漾,抬头可望武山山色朦胧。1937年初夏,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国,偕夫人蒋方良与长子蒋孝文在此居住,每日里课读中文“修身养性”。

小洋房一楼里进有一块“以血洗血”的石碑,讲述了蒋经国母亲毛福梅遇难的历史。1939年12月日机轰炸,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在厨房做饭,出门躲避,又返回取东西被炸身亡,至今厨房窗户钢筋有一根断裂,窗框上仍有炸弹痕迹。毛夫人是溪口轰炸中遇难的唯一一人。蒋经国闻讯后急忙从江西赶来奔丧,悲愤中挥泪写下了“以血洗血”四个大字,并令人刻石留念,以志此仇。此碑就立在小洋房毛母遇难处。

在溪口三里长街武岭路中段,但见路北临街处一座古宅院,漆黑门楼,紧闭的大门两侧雄踞一对石狮,颇显气势。这就是被称作丰镐房的蒋介石故居。丰镐房坐北朝南,临街而筑。门前剡溪清澈,隔岸翠峰如簇。房号“丰镐”,宅名“素居”。

蒋介石显赫后,于1935年对丰镐房进行了扩建。整座院落由大门、素居、报本堂和独立小楼等组合而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49间。

前厅后堂,两厢走廊,楼轩相接,廊庑回环。前厅楼房三间,楼上是毛氏诵经处,楼下中间过道,两旁为帐房和接待室。前厅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有月洞门相通,中间小天井,两边有金银桂花各一株,是宋美龄亲手栽植。

东厢房辟为宋美龄居室,室内布置颇具西洋风格但据说宋一次也没有住过。西厢房是蒋氏原配夫人毛福梅的住所,厢房西侧有一幢独立小楼,原系祖传的三间房屋,是蒋母王采玉旧居。后堂三间高顶平房,中间“报本堂”供有蒋氏祖宗牌位,是蒋氏敬天祭祖之地。报本堂以东小楼是佣人住处,西平房用作接待亲友。

丰镐房里曾经演绎了蒋氏父子多少有趣的故事,他们父子分别在这里举行过婚礼,蒋介石十五岁在这里娶了毛福梅,发迹后每次回乡,虽不是都住在这里,但都要回来参拜祖宗。一九四九年除夕,蒋氏家族在报本堂吃了最后一次年夜饭。

丰镐房右侧往西续行二百米,便是蒋氏祖居也是蒋介石出生地玉泰盐铺。这里曾是蒋介石祖父蒋玉表、父亲蒋肃庵经商开店之处,以卖盐为主,兼营大米、酒类、杂货,为当年溪口镇上的大商号。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九月十五日蒋介石就出生于玉泰盐铺的楼上。其祖父取其名蒋瑞元。八岁时,其父病逝,同父异母长兄蒋周康提出分家,玉泰盐铺及外面放出的账款均归长兄,介石(小名瑞元)与生母王氏及妹妹瑞莲、弟弟瑞青(十一岁夭亡),分得三间老宅(即今丰镐房),三十余亩田地和一片竹山。

就是靠着分得的这片遗产,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王氏忍辱含悲,劝养儿子辗转乡村私塾,后入风麓学堂,几番东渡扶桑,习兵探武。自小生性顽劣、工于心术的蒋介石,几经浮沉,终于成为一代枭雄,统治中国政治舞台二十二年。

1948年也许出于对祖上遗产的敬意,抑或对自己出生之地的怀恋,蒋介石出资予以拆建,共建楼房三间、平屋三间,门为石砌框架,四周围以高墙。蒋介石还手书“玉泰盐铺原址”六字,并勒石以记。

从玉泰盐铺出来,离开三里老街,穿过几条小巷就到了摩诃殿。摩诃殿是蒋家的私产,里面供奉着蒋家的二世祖蒋宗霸,因其笃信佛教,人称“摩诃居士”,故名摩诃殿。殿不是很大,黄墙黛瓦,粉壁赭廊,院不甚宽阔,卵石铺路,草木皆青,蒋经国的生母毛福梅生前常在此拜佛诵经,死后便也安葬于此。

缪厂长驾车领着我们出溪口镇向西北行程大约三华里,来到了白岩山。通向密林深处的山径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颇显气势的石牌坊,坊额上书“蒋母墓道”,这里便是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的墓庐。石牌坊、下轿亭、八角亭、基庐,大约两华里的墓道直通蒋母墓庐。

蒋母的墓庐在白岩山半山腰间,坟墓依坡势而建,路铺卵石,松林侧立,使人感到肃穆。蒋母王采玉寡居二十六年,含辛忍辱,抚养儿子出人头地。蒋母去世时,蒋介石已小有名气。他是个孝子,对生母有很深的感情,把蒋母的坟墓修的很好,后来随着蒋介石的日益显赫,墓庐景观及建筑不断增修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墓庐四周碑刻林立,有孙中山的《祭蒋太夫人文》、蒋介石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以及蔡元培、于右任、吴敬恒等当时名宿的书刻。墓址下方约半里的山坡上,有一片墓庄,为中西合璧式洋房,主要建筑名曰“慈庵”,蒋介石回乡祭母常住在这里。周围是墓庐守卫的驻地以及蒋介石卫队的住房。墓道、慈?、墓庐及配套设施,使得蒋母之墓洋洋大观,好不气派,母因子贵可见一斑。

离开蒋母的墓庐,我们接着驱车来到了享有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四明第一山”之称的雪窦山。相传宋仁宗曾梦游此山,故又名为“应梦名山”。沿着位于山脚的弥勒佛道场雪窦古刹门前小径拾阶而上,走至半山腰,只见千韧绝壁拔地而起,相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即出于此。

我们终于来到了雪窦寺,只见寺庙建筑雄伟庄严,可惜大雄宝殿当时正在修建之中。没有见到大雄宝殿内那尊气度非凡高达三十三米的弥勒佛锡铜塑像,还有那副“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对联。

转过崎岖的山路,回眸眺望峭壁,但见一条瀑布飞流直下,这便是被宋真宗赐名“东浙瀑布”的千丈岩瀑布。崖顶西首建有“飞雪亭”,可坐观飞瀑。王安石曾留下了:“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的诗句。

从御书亭经百步阶至千丈岩底,潭旁筑有仰止桥、午雷亭。飞流在这里撞击成潭,潭水清绿透澈。人伫立桥上,烟霭的水气扑面而来,仰望飞瀑,却似雷霆万钧般惊心动魄。午雷亭旁有摩崖石刻“烟声”两字。沿山路继续向山顶走去,不多会儿便来到了久负胜名的妙高台。

“看到突起的小山峰了吗?那就是‘妙高台’,上面是蒋介石避暑的地方”跟着缪厂长的脚步,我登上了妙高台。登上山顶妙高峰,顿然开阔,峰顶平坦如台,足有二个篮球场的大,因为有坪如台,所以这里叫作妙高台。环顾四周,只见三面峭壁,下临深渊,形如天柱,所以亦被称为“天柱峰”;这里只有来时的一条路可供人行走。

我凭栏驻足,看到脚下的深渊是深不可测;我放眼望去,四周山峦起伏,绿树滴翠。山上一瀑飞泻,谓之千丈岩瀑布,山下积水为湖,称作亭下湖,由剡溪和千丈岩瀑布积聚而成,在群山环抱中,宛如一块翡翠碧玉,镶嵌在绿海林涛之中。

妙高台上还有一座二层居室,是蒋宋的另一处别墅,门楣的匾额“妙高台”三字,出自蒋介石手笔。据《蒋氏宗谱》记载:蒋介石九岁时登雪窦绝顶,见妙高台而爱之。得志后便在这里建下了这座中西合壁的别墅,自题堂额为妙高台。

而这里也是曾被幽禁于雪窦山的抗日将军张学良经常来游览和赏月的地方。1949年1月,蒋介石因发动内战失败而被迫下野蛰居溪口之时,这里又成为他的临时指挥中心。一时间,使得小小的妙高台成为全国瞩目的地方。

游玩在溪口青山绿水间,我还发现镇上几乎家家店里卖的是千层饼,而在街道的两旁则到处摆放着水蜜桃和芋艿头的摊位,听缪厂长介绍这就是溪口三大特产:千层饼、水蜜桃和芋艿头。

我拿了几只水蜜桃品尝,这水蜜桃皮薄易剥,柔软无渣,入口易溶,甘甜芬芳真的很好吃,而且这水蜜桃的个头要比我们上虞的桃子大许多。

至于这奉化芋艿头,个个大如菠萝,顶端粉红,个大皮薄,肉粉无筋。这奉化芋艿头烘、蒸、生烤、热炒都行,其香扑鼻,吃起来是香、粉、糯、滑。中午我在溪口武岭宾馆吃到的鸭汁芋艿就是一道奉化名菜。

还有这奉化千层饼,听缪厂长介绍,千层饼创始于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原料以面粉(黄豆粉更好)为主,加以重糖、芝麻、花生米及适量苔菜粉,要经过十二道制饼工序才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千层饼。这圆圆的千层饼大约二公分厚,至少有二十七层重迭的薄片组成。我喜欢吃各地的风味小吃,忍不住拿起一块千层饼,放到嘴里用力咬下一角轻轻地吃了起来,觉得还真酥足味醇,松脆异常,甜咸适中,齿颊生香。

在溪口,缪厂长曾经与我谈论过关于蒋氏的话题,小小的溪口独享过雄视天下的风光岁月,当然也就无可回避地要承受一番江山易主的尴尬记忆。但溪口人对蒋氏父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并没有多少恶感。

蒋介石作为一代枭雄,从依托黄埔军校,权谋发迹、独裁登极,到江山倾颓、黯然离去。蒋介石在大陆政治舞台惨淡经营二十多年,用尽了纵横捭阖的手段,最终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蒋氏前后三次“下野”,都曾回到溪口老家闲云野鹤,寄情于山水林泉之间,其实他的心思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政治舞台,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949年除夕,蒋介石全家在丰镐房报本堂吃了一顿团年饭,辞旧度岁。这是蒋氏三十六年来第一次在家团聚辞岁。他还特地从上海请来京剧名角票友,在溪口唱了十几天大戏,并延请乡民同乐。

1949年4月24日蒋氏父子到蒋母墓前跪祭辞别,然后,父子二人登上飞凤山顶,向故乡山水“作最后一次的眺望”,未曾与家乡父老告别,悄然离去,从海上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回过头来,当年一时之雄,早已灰飞烟灭。只有这剡溪,不舍昼夜,悠悠长流;只有这武岭胜景,雪窦风光,四时轮回,淡然处之……

相关文章关键词

《溪口一日游》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