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之行
1990年的冬天,我孤身独自从江南来到了北国有着辽东明珠之称的丹东,这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以前叫安东,地处祖国边陲,与朝鲜隔江相望。我是从杭州乘火车到北京,又从北京换车到沈阳,再转车到达辽宁丹东市。
头一次去东北,坐了两日一夜的火车,脚都坐得发肿了。出发时,上虞的天气还是蛮热的,我只带了一件军大衣。待到火车到达沈阳车站,我在此下车转换车次时,气温已是零下二十多度,鼻头冻得鼻涕“汰汰流”,嘴巴里只要呵出来一点热气就会立即在胡须上结成白花花的冰霜,手脚和脸孔冻得发麻。可以说冻得我这个南方人连路都快走不了啦!
到达丹东已近傍晚,天开始变得蒙蒙黑了,只见丹东是白雪茫茫,一片北国风光。我赶紧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下,旅馆不大倒也干净,房间内是暖意浓浓。虽然室外零下二、三十度,而室内开着暖气我只穿着衬衫也不觉冷。
安顿好了之后,我就出门去吃晚饭,仅仅披上了一件军棉大衣走在马路上并不感到十分的冰冷,至少没有我们南方冬天的那种刺骨寒冷。我是业务员出身,平时非常留意地面标志特征,漫步在丹东繁华的大街,我竟发现这座城市里的道路与我们南方城市不同,纵向横向叫作经和纬。街上还簇拥着很多俄罗斯人和欧美国家的人。
在丹东的饭店餐桌上,我有幸见识到了丹东的特产-“面条鱼”,一种形状和钢笔差不多长,比钢笔略粗的鱼,吃起来有点绵软,味道并没有什么特别。据说,这种鱼只出产在鸭绿江里,别处是没有的。
晚上回到旅馆,我草草地洗刷了一番,就早早地钻进被窝,躺在床上看着电视。丹东的电视除了能收到中国的几个电视台频道,还能收到二个朝鲜台,画面中都是开大会作报告,也有歌舞节目,但朝鲜文字我是看不懂也听不懂,到了晚上22:00点钟朝鲜台就早早地结束了!
第二天,我吃过早饭,去丹东业务单位和工商局办完事。下午来到了鸭路江边看断桥,我远远眺望,鸭绿江碧绿的江水宽阔蜿蜒,水质清澈,碧波浩荡,江中翠岛棋布,沿岸群山叠翠,鹤鸟翱翔,景色殊美。
鸭绿江为中朝两国的界河,对岸就是朝鲜的新义州市。鸭绿江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不划分主航道整条江面就是国界,中朝两国双方人员都可以在江中航行,在水里只要不弃船登岸就就不算过界。
我去了鸭绿江上乘快艇沿江游览观光,每人20元。我用望远镜看去:对面一侧是朝鲜第二大城市新义州,村庄、烟囱、树木,清晰可见。在一片绿地树木的掩映下,能看到房屋低矮的不多建筑,最高的房子是三层楼,还有几杆朝鲜的国旗在飘扬。和丹东这边处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一河之隔风景是两重天。
我们的快艇游船开到对岸不远处,能看到一些朝鲜人坐在岸边,我们立即挥手致意,朝鲜人对我们还是友好的,那边也会有人挥手回应。等到快艇回到江边,我下船又去登了断桥,断桥门票也是20元门票。在断桥可以看到入口处的日本鬼子修建的碉堡,可以看到桥头炸断处的断铁残钢,也可以下到桥底去看开桥处旋转的巨大轴承机关。
鸭绿江上有二座铁路大桥,一座“鸭绿江断桥”只有中方一侧半座,朝鲜一侧没有了,中方所剩四孔残桥保留至今,始终巍然挺立。至今钢梁上仍有残洞痕迹,成为历史的见证。
鸭绿江大桥建于1911年,由日本人安东总督建造,1909年5月设计、开工,1911年10月竣工。由当时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始为铁路桥,十二孔,全长946米。从中方数第四孔位置设有玄机开闭桥梁,以四号墩为轴,可旋转90°,便于过往船只航行。
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大桥被美国飞机狂轰烂炸后被炸毁,成为废桥。这就是当年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大桥,上面立有一座石碑。
还有一座桥同样是日本人设计、承建,1937年4月开工,1943年5月竣工。长940.8米,宽14米,是铁路公路双用桥。1990年10月,中朝双方一致同意将桥改名为“中朝友谊桥”。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不时有列车承载着中国的物资隆隆地开过去。这座桥的中间就是国境线,再往前走就是朝鲜的地面了。我们从桥对面远远望去,虽然在300多米开外的朝方桥头处是空无一人,但朝鲜人民军一定会在那个掺望口注视着我们的。
“五百里江水,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江水临风,叹滚滚英雄谁在?到如今,都付予这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一排夏鸪,两行芦雁。”
看着鸭绿江断桥上的每一个弹孔,似乎把人带进了那场硝烟弥漫的战场;听着鸭绿江的江水阵阵涛声,好象在诉说着当年的风云变幻故事。丹东,这座令人心弛神往的边境城市,我会铭记这一段永恒的历史留驻心头,相信你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