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美丽光山我去过

美丽光山我去过

2013-10-24 19:09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22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我在红袖添香看到笔名叫“悠悠对小河”于5月11日发表的散文《美丽光山我爱你》,心有触动,光山确实很美丽,一片土就是一幅画,一座山就是一首诗,一条河就是一支歌。

美丽的光山我去过,那是在2000年的7月,我搭上长途班车,从上虞出发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一路颠波到达了河南光山。

我下榻在县城正大街中段的司马光宾馆,这里原为宋代古县衙官舍遗址,司马光在他父亲司马池任河南光州光山知县时,就出生于此县衙官舍之地,于是他父亲便给他取名“光”。

里面存有为纪念司马光而建的“司马井”和“养粹亭”,司马光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我在百官立新小学读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从课本上读到的“司马光砸缸”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载入小学课本,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故事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现在还能记得书上是这样描写的: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了水缸里面。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去向大人求救。而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了一块大石头,使劲地向水缸砸去,只听“砰!”的一声,水缸破了,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而那个被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谁?他又叫什么名字呢?这个问题也从我少年时代起一直留在了我心中几十年,等到我到了光山终于揭开了谜底,了却了我的心愿。

原来在司马光还只有七岁(乾兴三年,即公元1025年)的童年时代砸缸救出的小孩姓上官,名尚光。尚光长大成人后移居光山县城西龙堤南坡,并建起了一座“感恩亭”,以报答对北宋名相、历史学家司马光的救命之恩。

后人为了纪念此举,还将此坡改称成了“上官岗”或“尚光岗”。上官岗存有“北宋上官岗感恩亭旧址”,这事在光山县的现居上官姓氏家谱中有所记载,上官姓氏后裔也大多知道该故事的来龙去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世称涑水先生,祖籍山西运城夏县,北宋真宗天喜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十八日出生于河南光山县衙官舍。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聪慧嗜学,非常喜欢读《春秋左氏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春秋左氏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宋仁宗宝元六年(1038)考入进士甲科,历任仁宗、神宗、哲宗四朝,先后任天章侍制兼侍讲、知谏院、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职,卒赠“温国公”,谥文正,赐“忠清粹德”碑。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对中国历史最伟大的贡献就是自英宗冶平三年(1066年)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共费时十九年编撰了一部《资治通鉴》。

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

司马光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清清楚楚地交代了各个时代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耗费了司马光一生的精力,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深远的。

据光山县志记载:司马光故居的最早官舍面南二进,院为四合院落,大门门屋北檐外有照壁,有前厅、厢房、书斋、后堂等。都为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院中植柏树、胡桃、梧桐、中置一井(司马井)。

宋嘉定十年(1217),县城遭金兵袭扰,官余舍毁而再复。明洪武八年至十年(1375—1377)间,知县黄德昭迁治另建新署,自此县署及官舍移办学宫所用。清初官舍在学宫之内为训导署,之后训导署圮,井亦随址弃于学宫西墙外为民间所用。至清乾隆五十年(1785),在清理学宫故地时,将井、地收归旧制。

我所能看到的是进行了修复后的司马光故居,已是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司马光故居经过全面整修,占地面积1330平方米,现有东、西两门,四合院落格局。南设有司马光生平展室,北为后堂民俗展室,院中心为司马井、养粹亭,西院墙下有“司马光砸缸”群塑像,千年古柏植于东门外边,院内曲径通幽、花草繁茂、小桥流水,典雅秀丽。故居内收藏有宋代石碑刻、一对古朴沧桑的元代石狮等珍贵文物。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为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光山气候宜人,青山、绿水、名胜相互映衬,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

光山历史悠久。周为弦子封国,故称“弦”。春秋属楚;秦代辖于九江郡;王莽时废国立县,境内设光城、茹由、东安三县;隋文帝开皇18年(589年)更光城为光山,始为光山县。此后一直是豫南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地,有文字可考的历史4000余年。

光山曾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丰碑林立,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王大湾会议旧址、徐畈鄂豫皖首府机关旧址群、邓颖超祖居等革命遗址达535处。

革命战争年代,10多万光山优秀儿女用血肉之躯捍卫了红色政权,尤太忠、万海峰、钱钧等数十位光山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

我不是光山人,但行走在光山的山山水水每一处地方,都让我感觉到是那么地迷人,又是那么地亲切。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缘因,那是我家在百官市区开过十四年旅馆,每年春、秋、冬三个季节就会住满很多光山人,最多的时候男男女女会同时到达并集聚三十多位光山人,这些旅客中在我家最长的住过十一年,因此不少光山人成了我的好朋友。

有一位姓王的兄弟俩还与我在上虞合作开过一年厂,我们生产的粘蝇纸除了在义乌销售外,还直接发运销售在武汉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

那次我的光山之行既是为了考察收购黄鳝、泥鳅的长途贩运行情,也是承蒙光山这么多朋友的盛情相邀。顺道我还去看了潢川、罗山、信阳等地的朋友。

光山之行给我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象。

我第一次在光山县城乘坐三轮车逛一圈县城,我问踏三轮车的师傅:“需要多少钱?”他回答我是“一元钱。”我们浙江人常把一百大洋的红币也说成一元钱,所以我又问:“是大的还是小的?”他说是“小的。”这让我感到便宜。

我第一次到乡镇去,看到养成像小牛犊大的黑毛猪放养在集市上,随便进出供销社逛荡,这让我感到新奇。

我第一次到下面村庄去,在田边路上打听我的朋友住在那里,任何人都警觉地回答说不知道,当我亮出旅馆招牌时就会有人热情地领着我寻到家中,有点象防范日本鬼子进村,这让我感到刺激。

我第一次收购黄鳝,看到农民把在田地上挖掘到的几条黄鳝送到乡镇集市收购点,再由收购点的人集中送到光山县城摊贩老板,接着由摊贩老板送到信阳市农贸市场批发点,顿时汇成了黄鳝的世界,然后用竹筐盛装随大客车发往上海、杭州、宁波,也有用火车运往更远的城市,这让我感到开眼。

光山不愧是黄鳝之乡……

相关文章关键词

《美丽光山我去过》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