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豸(zhai)山,我不甘心屈服你的脚下
这次厦门之旅,其中一景点就是游览位于福建省连城县的冠豸山。冠豸山之行让我终生难忘;冠豸山之行让我懂得了友情;冠豸山之行让我不甘心屈服你的足下。
旅途的奔波加上睡眠的不足,让我的原本不是很健康的体质透支了很多,虽然冠豸山海拨四百多米高,但还是让我屈服于你的足下,让同事们搀扶着上山下山,很是愧疚,很是不甘心。
跟团旅行如同走马观花,根本无蔡顾及沿途的风景,缺少了领略大好河山的趣味。爬在被树木遮荫的台阶上,往高处看头顶着石阶,回往脚下踩着的还是台阶。树木遮蔽了脚下的景色,窄狭的台阶很是陡峭,每上一级让人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人们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我看来上山不见得容易,上山是一种做功的物理运动,其付出的功力是平路上行走时的好几倍,上山的好奇促使我跟着团队上山。因为导游说没有回头路可走,我只能跟着,期盼着早点爬上山顶。
顺着山路往上爬,开始山势还不是太陡,新铺的石阶还算平坦舒缓,大约上到海拨20米处,导游向左侧指着冠豸山主峰说,你们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只见山峰是平坦的山顶,其两边与之平衡的小山包,粗看什么都不是,但如果你驻足细看,在一个特殊的角度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妙处,冠豸山如一顶冠帽倒扣在那里,主峰是形似帽冠,二边的处峰是二个上翘的帽翼,一个完整的官帽呈现在你眼前,象征刚正廉明之意,这样的偶意对我们法院干警来说,尤其深受一次教育。
顺着山势拾级而上,大约过一百米的缓坡,前方是一棵虬枝苍翠的古松,那就是冠豸山的迎客松,古松虽没有黄山迎客松有名,但对冠豸山而言也算得上一棵老松。椐清乾隆十三年(1746)连城知县徐尚忠作的《游冠豸山记》一文中记载“每一罅隙,都有松为的掩映,短髯老骨千百其状”二百多年前的境况当然不能与今日同日可言,那时的自然环境定是很原始的。古松伸展着枝桠犹如一位饱经风霜老人展开双臂,迎接着各方的来客。“青松喜迎客,登高兴正浓”如果慢慢地登高,细细地品味或许可能体验到这种雅兴,但如果是跟团游玩,恐怕难以领略到这种心境。
我们接受了迎客松的邀请继续上山,过舒心亭,此时,忽见一块巨石侧卧在那里。有一个干涸的深洞,既不见清泉流湍,也不见珠玑飞溅。左则的石壁上有马周卿篆写的摩崖石刻“苍玉峡”三字。苍也许代表着这片松林,玉代表着流泉。二种景色合璧或许符合“苍玉峡”当时的意境。而眼前展示我们的仅是一眼干涸的莲花洞。我们贴着岩石继续上行,岩石上是一座六角的凉亭松风亭。“松涛相问候,何须一鞠躬”,此时如能在亭中歇息,注定会聆听到松涛的送风声。可我们还是从旁边擦肩而过错过这一机遇。
越往上爬山路迂回曲折,山道弯弯。半云亭悬停于崖壁。“半壁丹梯天咫尺,云层觉路岭千寻”,游览至此方可览胜远山丛林。如是雨天云层飘浮,人在此如入仙境,不由让人产生“梦想落尘缘”的仙念。据记载半云亭由清代修建,此人乐于施善,修桥筑路,几义勇为,冠豸山半云亭其所昌建,这是《罗氏族谱》的记载。另外一首诗词概括了半云亭周边的景观。丹梯、云栈、天咫尺、觉路,一个个笔意遒劲的石刻醒目在游人的眼前。
离开半云亭是著名的丹梯,因台阶是开凿在红色的岩石上的,垂直如梯,故名丹梯。登梯尝可有抚手可抓,这里的丹梯踏步很窄方可容纳一脚,比登梯还艰难。脚踩着石阶,头还是顶着石阶,小心翼翼地往上爬唯恐摔下悬崖。“百折丹梯上紫霄,月宫深处彩云飘”,踏在丹梯上也无心领略紫霄、月宫,更无彩云霓裳舞。过了此地好容易上了丹梯,一道狭窄的石门挡在眼前,只可纳一人通过,真是一夫挡关,万夫莫开。
穿过“云堑门”曲折弯行,可抵滴水岩。在岩石间方可感受到凉意。凉风从岩石间舒舒地吹来,暂且舒缓汗流浃背的身体。在岩石下停留,可以飘洒到岩顶落下的水珠,在此处还可以饱览到连城八景之一的“冠豸晴岚”。如运气好的话,可以观万岫岚光,冠豸新晴,烟波拦腰,霁色顶生,天开一线,夕照余霞的优美胜景。但今天可能注定没有运气,没有观察到什么。
滴水岩高峭壁立,摩崖石刻现得格外瞩目。“上游第一观”的楷书,见证了三江的源流。“飞云有路”指点着云霞穿梭于岩间。“冠豸铭并序”记载着冠豸山的来由及命名。在岩石正中,题写着“冠豸”二个雄厚繁体字,代表着整个冠豸山的精粹。
绕过一线天,过一个石门另外一片风景。此时的我汗水还在继续流淌,总觉得很虚脱,刚过那道石门,一阵晕眩袭来,眼前一黑,我马上意识到可能中暑,大量的出汗导致身体的透支。我马上蹲下身子不让身体倒下。同事们发现我的异常,马上让我坐下来休息,让我补充水分,在太阳穴?风油精,经过十几分钟我感到依然无力,连站起来的力量也没有。又过了十几分钟,因为没有回头路可走,还要翻过一个山岗才可以到下山的路。同事们搀扶着我,让我艰难地继续前走,每上一步都要付出艰辛。此时深感团队的热情和关心,很是感动。如果是单独旅行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不敢想象后果。
冠豸山,我已经无法领略到你的雄伟。我只能屈服于你的足下,但我不甘心。如有机会,我想重登冠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