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姜堰
姜堰,又名“三水”,最早见于《宋史·河渠志》。相传北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5年)有一次发大水,长江、黄河、淮河三处的洪水一起涌到了现在的姜堰。在泰州的富商姜仁惠、姜锷父子两人先后两次出钱出力,率领百姓修筑堤坝,以挡洪水。最后迁堰(坝)至近运河口的罗塘港,形成了上坝、下坝。姜堰人一锹一锹地挖土,一车一车地推泥,终于垒起了“姜堰”这块丰碑。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姜氏父子筑堰抗洪的功绩,逐将大堤命名为“姜堰”。
姜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秦代属东海郡,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海陵为吴陵。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升为泰州,取安泰之意。1994年7月撤销了泰县,设立姜堰市,据说当年定名还有姜堰市、三水市之争,最后才确定姜堰市。而我就是在撤县设市的这年与胡红霞两个人来到了姜堰,行走在城区的大街小巷早已不见了昔日老井当院,麻石铺街,深巷幽居,小桥流水的姜堰古韵。
我在姜堰有个朋友叫王爱祥,官庄人,我们也是有缘相识在泰兴的天星镇。当年他在江泽民同志的外甥“扬州八塑厂”工作,生产洗洁精塑料桶(壶)。王爱祥在姜堰大富豪酒家招待了我们两个人。姜堰这个地方不大,可是藏龙卧虎,党的三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的女婿、江泽民同志的姐姐江泽芬、现任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妹妹胡锦蓉都是姜堰人。这都将会有助于家乡的发展。胡锦涛同志的的故居在姜堰市区的一个转角之处,青砖灰瓦的房子没有修缮过,保留着原来的风貌,这是他出生的地方。自从去泰州上中学后就离开了这里。胡锦涛同志双亲的墓也在姜堰,据说他的姐姐,每年清明都会回来扫墓的。
在姜堰这块土地上也是人文荟萃,宋朝的岳飞、文天祥曾驻足姜堰抗金;明朝名将唐顺之在姜堰抗倭直到病逝;哲学家王栋长期在姜堰“王公祠”授课讲学;明代著名山水画家唐杰契、唐杰尹、侄子唐日艮被称为“姜堰三唐”;清朝棋圣围棋国手黄龙士引领清代围棋走向封建时代最高峰;贡生卢福保曾任台湾道台兼学政;刘荣庆、刘国庆兄弟同为武状元,时称“熙朝盛事、旷古未闻”;现代艺术大师梅兰芳祖居张沐镇曾数次回乡访祖;现代学者、诗人、书法家高二适与郭沫若展开“兰亭论辩”,传为历史佳话。
在姜堰镇北大街可以看到一座气势恢宏的净业寺,走进寺庙是供奉着诸佛的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前后共四进。里面梵音嘹亮,香火旺盛,那些善男信女虔诚地前来参拜,热闹非凡,让人马上感受到了一种浓郁的氛围。净业寺最初的名字叫弥勒教院,东晋义熙年间改建为净业禅寺。昔日的净业寺占地二十余亩,建有殿楼、厢房、僧寮、花园。
据说,姜堰人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号,有到庙会上寄名和请东岳菩萨出坛,抬着满街迎会的习俗。后来因东岳庙在天目山路途较远,走路不太方便,又怕东岳菩萨受到风吹雨淋,于清乾隆四年,由僧旭朝发起,将东岳庙移建在净业寺的东侧土地上,作为净业寺的东庙,两家并为一家,净业寺管传法、东岳庙管迎会。迎会的这天,净土寺提前一天为东岳帝添寿,请戏班子在戏楼里唱戏谢神;迎会当天,菩萨出坛,街头巷尾人山人海,江湖艺人和各种商贩则在净业寺附近摆摊设点做生意,庙会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这个传统习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在姜堰最闹热的莫过于溱潼会船节,蜚声海内外,溱潼会船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在姜堰溱湖举行。通常分为篙船、划船、花船、贡船、拐妇船五种类型,千舟竞发,百舸争流,溱湖闹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溱湖两岸是人声鼎沸,锣鼓音乐声、鞭炮声、摊贩叫卖声响成一片。河面上,插着各式彩旗的会船、花船、贡船云集,鼓乐声鸣,载歌载舞,一片欢腾。会船节规模最大时参赛会船多达500余条,篙手上万,参加者逾10万。赛船结束,会船节活动临近尾场时,欢闹的演戏、酒会、送头篙三部曲又凸现高潮。溱潼会船节,年复一年,使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水乡。有“溱潼会船甲天下”之称,是我们中国的十大民俗风情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