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女与“凯里市第一小学”
自从网上认识了文老师,我就迷恋上了青山四拥、绿水萦绕的凯里,我呆过大漠深处,也渴望能徜徉在大山的怀抱里。那云雾悠悠的山顶,那炊烟袅袅的吊脚楼,那寨子中央的芦笙场,还有那三五成群穿着绣衣褶裙,戴着银簪银环,挂着银牌银锁的苗家女,走在弯弯曲曲鹅卵石与青石铺砌的小道村路,“丁零当啷”的声响此起彼伏如空谷传音。苗家女玉肌秀目、丰胸柔腰,身着苗绣和银饰的风韵,就是清新素朴、温婉迷人的苗寨风情,这一切都让我魂牵梦萦,并牵扯出心底悠长的情思。
文老师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深山里的苗家女,在凯里市第一小学工作。这是一所在全国也为数寥寥的百年老校,创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时称龙江书院。学校在社会动荡、地域调整的历史岁月长河里几番易名,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五月改为学堂。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改为凯里官立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将学堂正式改称为了学校。民国九年(1920年)校名改为凯里高初等小学堂。到了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随着行政建制的变化更名为炉山县立凯里小学校。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又改名为炉山县凯里中心国民小学校。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七月又更名为炉山县凯里中心小学校,时称凯里小学。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12月更名为凯里县凯里镇第一小学校。1984年撤县设市学校被命名为凯里市第一小学。当地人把这所中心小学习惯叫作“凯里一小”,如今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里已拥有了18个班级,1200多名学生。
“凯里一小”座落在城北风景秀丽的龙山脚下,与“凯里二中”相邻。过去这里建有关帝庙、五显庙,求学、拜福,祈求护佑的人善男信女很多,香火旺盛、热闹非凡。站在山下远眺龙山,大阁耸立,掩映在葱葱的树林之中。当进入大阁公园延着山路拾级而上,可到达龙山巅峰的魁星阁,当地人习惯叫作大阁。大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曾为学宫、考殿,是凯里清代培育选拔举人的地方。魁星阁,占地80平方米。呈宝塔型,是一处木质结构抬梁式古建筑,琉璃瓦顶。阁底层为青石围砌,设有前后大门。阁楼正面写有“魁星阁”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阁楼五层,高23米,内外六柱六角,层层飞檐翘角,雕刻有各种花卉鸟兽图案,精致典雅美观。阁楼第二、三、四层有回廊环绕,扶栏可盘旋而上。站在魁星阁高处往南看,凯里新城尽收眼底。遥望西边,巍巍香炉山矗立在紫色的雾蔼之中,与魁星阁遥相呼应。远眺北方,汽笛声声,湘黔铁路横贯东西,美丽的清水江,在崇山峻岭中婉蜒流淌。
在“凯里一小”大阁公园的地段,历史上还曾经有过一次“大阁之战”。那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保卫凯里,抵御以谢世清为首的土匪和贵州东南绥靖区第二纵队的进攻,中共凯里区委集中了区、乡干部组成武工队,抢占大阁、“凯里一小”、龙井山,修筑碉堡、挖掘战壕与土匪展开了一场生死激战,最后击败了土匪。过去的大阁公园最为热闹的是“端午节”,每当节日来临当地山民便举家邀约亲朋好友到此共游,驱邪护身,是一种被称作“游百病”的民间习俗。大阁公园饱经岁月沧桑,几经风雨摧蚀,几经修缮,如今焕然一新,已成为市民休闲和游人观光的景点。
“凯里一小”虽然在这地脉显耀的龙山脚下,可文老师的工作还是很辛苦的。因为她们学校是凯里市最大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1200多名学生中,民工子女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比例,而且百分之七十还是少数民族苗族和侗族的儿女。很多学生的父母没有固定的工作,家庭也就没有稳定的收入。学生家长在外打工经常要迁徙,居无定处。而这些跟随父母走出大山深处的孩子,没有象我们江浙地区的那样优裕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没有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但命运又让他们必须生活在凯里这座城市里,与繁华为邻。可想而知,生活的艰辛将会使这些学生读书变得非常的不易,那作为老师也要付出更多更多。
但就是这所百年老校,在老师和学生们的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并获得了许多殊荣,不少教师也荣获了省、州、市各级荣誉表彰。据说文老师她带班有方,领导还奖励老师去外地旅游。“凯里一小”莘莘学子,桃李满天,足迹遍及海内外,这足以让苗家女-文老师引以为豪。地处偏僻的苗家女走到哪里,营造出的一道道流动的风景也会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