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乡村旧事

乡村旧事

2013-10-23 14:34 作者:狼的背影 阅读量:26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年卅夜格吃,正月初一格穿

在我们农村有这么一句习俗:年卅夜格吃,正月初一格穿。意思是说大年三十的晚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了,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把平时都不舍得吃的腌肉腊货鲜鸡活蟹等好菜全在这一顿端出来,一家人放开肚子想吃么就吃么,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就连平时不许喝酒的孩子们也能沾上除夕这个光适量喝点儿,尽管那又苦又涩的酒真的不如甜甜的汽水、雪糕来得好吃。其实令孩子们最高兴的倒不是吃,而是饭后大人们给的压岁钱,虽然当时每个大人也就十几二十来块钱的压岁钱我们根本没有使用权(据大人们的说法是要以此压岁钱给我们缴来年的学费的),却也同样让我们兴奋不已!按照大人们的指示,如获至宝的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包着红纸的压岁钱放到自己的小枕头下,等待着压过岁后能获准稍微动用一小部分资金去买自己喜欢的洋泡泡或弹弓枪之类的玩具。记忆中小时候是很少有家庭能有电视机可以看什么春节联欢晚会的,所以一般都是吃完了以后收拾收拾就睡觉了——大人们是为做这顿年夜饭而累了想睡,孩子们则更是为了正月初一早点儿来到,正月初一里外都可以穿新衣服哩!小小年纪也爱臭美!

印象中小时候的冬天比现在要冷很多,女人和孩子几乎都得穿棉袄过冬。那时的新衣服外衣几乎都是请当地裁缝手工做的——女孩子一般都是小碎花的包棉袄布衫、格子裤,男孩子么,一般是草绿色或海军蓝的军装样衣服,那小样儿看上去也确实有那么一股军人的英姿哩。特别冷的几年里,条件稍微好些的也有给孩子们做滑雪衣的,红的,绿的,蓝的……煞是好看!大人们的新衣服则相对单一些,女人也是清一色的包棉袄布衫,纯棉布料或的确良料,深色长裤;男人则一般都是中山装,蓝、黑、灰三色该是主基色了,档次分涤纶料、中长料及全毛料等,有一部分殷实些的家庭穿出来的则是呢子料,特压风暖和。就觉得正月初一这一天,不光是亲朋互相拜年祝福的日子,更是“全民时装展示日”呢。

端午雄黄

在我们乡下是很重视端午节的。淳朴的乡下百姓虽然不曾识得屈原大夫的爱国情怀,却实实在在虔诚如一地过这个节日。

每逢端午这一日,家家门前插艾枝挂菖蒲,据说是辟邪的——一些不干净的妖魔鬼怪是闻不得艾叶的香气的,还有那形似利箭的菖蒲,更能却一切邪魔于千里之外了——可见普通百姓在无力保护自己时的美好愿望了。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艾是一种草本药物,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菖蒲则是一种水草,有开窍、行气、止痛、去风湿等作用。古书上就有“菖蒲放花,人食长年”“共存菖蒲酒,君王寿万年”的赞誉。

家里的老人呢,往往还会燃起一盆放了艾叶的“闷烟堆”,把屋前屋后都熏个遍,据说可以避却这一年的蛇虫侵扰。巧手的主妇们则忙着裹粽子、炒罗汉豆、兑雄黄酒等。记得端午这天是要吃到五黄的,大致该是:黄瓜、黄桃、黄鱼、黄鳝和雄黄酒吧,也有用咸蛋黄的,具体也是因人而异的。说到雄黄,真正的作用也是却病延年的一味中药,传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而在民间,人们则另有一种传说哩:许仙听信法海谗言在端午节这天,向白娘子劝饮雄黄酒,致使白娘子醉现原形,夫妻反目。所以民间更加坚信雄黄酒能解“五毒”,避鬼邪。

而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止于这些,端午节还是脑门上能写“王”字的日子呢——大人们蘸着凉丝丝的雄黄酒在孩子脑门上写上“王”字,尽管那歪歪扭扭的笔画不甚漂亮,但是在孩子心里却是无上的快乐——一种懵懵懂懂的“君临天下”的快慰吧。记得那一天中午去学校的路上,满眼是头顶“王”字、手心里攥着雄黄罗汉豆的学生娃,一路奔跳着,一边哼唱着老师刚教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常常引来周围大人的阵阵“啧啧”声哩。现在想来,为什么当初老师们能特许学生们在端午这一天写着“王”字进校门,想必老师们也希望自己的学生长大后个个都能入将拜相成蛟龙吧,呵呵!而此刻,辛苦了小半年的大人们则还在抿着雄黄酒憧憬着一年的好收成呢!

质朴的人们啊,总是在期待神灵护佑的同时希冀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七月七,吃巧果

七夕,七月七,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

七夕来自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织女和众仙女偷偷下凡游戏,而牛郎在老牛的指使下拿走了织女的红衣。为此,二人结为夫妻。不料,天帝查得此事,由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舍身,让牛郎挑着一双儿女披上老牛皮追赶织女到天庭。当牛郎与织女仅距一步之遥时,王母娘娘拔下头簪朝着牛郎一划,牛郎面前就出现了一条滚滚银河,将二人活活分开。后来牛郎织女依依不舍遥望对泣的场景感动了天上的喜鹊,无数喜鹊用身体搭成一座鹊桥,让二人在此相会。不知王母娘娘是处于无奈还是因为感动,最后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一次。

传说总是因为神话而美丽,因为美丽而更加久远。而流传到今天则成为了人们追求理想和幸福的寄寓了。

在我们乡下,七月七是女人们的节日。传说织女奇能八巧,女人们就设香案摆“巧果”向织女乞巧。这一天,巧手的女人们总是早早地做好几大盘名叫“巧果”的点心——用面粉擀成面皮后切成长方形的面皮块,然后再剪几道缝,用手把面皮从中翻过去,最后放到油锅中煎炸成金黄。这种被称作巧果的点心吃起来很香甜松脆,当然当地也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巧手制作出如此美味的点心哦。往往是会做这道点心的女人们总是自豪带热情地把自己的这份手艺作品分送给邻里亲属们一起品尝,真可谓是吃的人齿颊留香,送的人心花绽放。

七月七,在农村还是一个洗头发的日子呢。说来小一辈的人会对此说法疑惑不解甚至惊讶不已:洗头发的日子?难道老时候人们一年只能洗一次头发?其实,这也是仅仅针对女人而言的(重男轻女之嫌)。曾经听我的奶奶说过,一个女人,假如她的母亲已不在人世,那么她一年中是不能随便洗头发的,否则阎罗会惩罚她那在阴间的母亲喝她的洗头水。于是孝顺的女儿们必定熬到七月七这一天才洗头发,往往我们几个小的也是随着奶奶在这一天再洗一次头发。记得奶奶当时洗头发是不用现在的洗发膏什么的,——清晨去沟渠边田垅头采些木槿叶子,拿回家后用水洗干净,再用淘萝(用来洗米的能沥水的器具)盛着放进有半盆水的洗脸盆里揉捏,几分钟后,脸盆里的水变绿变稠了。这盆又绿又稠又夹杂着一丝植物清香的液体,就是当时的洗发水了。很怀念那些以木槿叶汁水洗头发的日子,洗出来的头发乌黑柔顺润滑还余留清香,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

而到如今,传统的七夕节日,已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了。这,既可以理解为人们对美丽传说的怀念与延续,是处于当今社会过重竞争压力下的青年男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希冀,更是社会日趋进步的标志——与国际接轨、发展社会主义假日经济嘛。无论怎么样,让我们怀念着,希冀着……

来,吃一个“巧果”!

相关文章关键词

《乡村旧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