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之争,谁都伤不起
导语:从春秋时候开始,重庆代表巴,成都代表蜀,它们之间便开始了“打架”,“打打闹闹”的直到现在,从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巴蜀第一仗”,到今天的“中国第四城”之争,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城市的竞争充满了火药味儿。一个火辣浓烈,一个悠闲惬意。两个不同风格但属邻里关系的城市正在演绎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风暴!
天府PK两江
前不久,成都天府新区的规划正式出台。天府新区规划总面积为1578平方公里,总体定位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区。这个心城区将打造一个以八大产业聚集的“新成都”。而十几个月前,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成立。这个面积1200平方公里,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的中国“第三区”,欲用十年的时间,以比肩浦东滨海的方式,再造一个重庆!
其实早在重庆两江新区挂牌三个月后,四川省也正式提出了要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并将推动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此举一出,便引起了各方的议论。有人说这是四川与重庆共同推动西部大开发、一起建设成渝经济区的新举措,但更多人似乎愿意说这是有一出“双城记”,是四川对重庆设计两江新区的应对之举。天府和两江,都将制造业作为核心,都把浦东、滨海作为目标,都称自己是西部开发新的增长极,都在说互利共赢、求同存异。这其中的竞争,也异常明显的摆上了台面!
中国西部金融中心VS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在重要的金融牌上,成都与重庆分别打出了看似覆盖范围不一致,实则作用范围却一致的“金融中心”。2008年,成都市专门组建了以市长葛红林挂帅的“成都市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工作委员会”,集中全市之力推动创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工作。而重庆方面则从2007年开始,提出建立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目标,该计划的时间同样指向是2015年。虽然一个是“中国西部”,一个是“长江上游”,然而实际目标都是同样明确的: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
于是乎,激烈的竞争又一次展开了。两市各种政策纷纷出台,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也渐渐浮出了水面。
成都在出台的《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0-2012年》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成都元素”,包括建立金融外包在内的金融服务中心的目标,与北京、上海等全国性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等有价值的发展思路。据相关业内人士表示,按成都的计划,2012年成都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将达到30家,总投资规模超过2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成都将成为全国金融后台服务机构最多、配套功能最完善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这是成都的目标,也是成都金融人士的信心!在成都金融界人士看来,这将极大促进成都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有了金融后台的支持,必然会对前端金融产业起到促进作用,对于推动金融机构和市场要素的聚集会起到明显的作用。
看到“邻里”城市成都的金融之路正在大步向前,“近邻”重庆自然不愿落后于这个“邻居”对手。重庆的长江上游金融业中心的发展思路确定为“三六三”战略。即银行、证券、保险三类金融机构均衡发展,集聚六类金融机构,发展三大金融市场体系。重庆也是错位发展,它不同京沪等东部金融中心竞争,而是与其相呼应。重庆一直是重工业聚集的重镇,产业基础很发达。因此重庆的金融产业未来发展一定是以产业为基础,以大量的投融资活动为主体。重庆将会是投融资活动和投融资机构高度密集的地区。”重庆市金融办主任罗广表示,“重庆未来将是一座“投融资之城”。
也许就目前而言,成都的金融业要好于重庆。据统计,成都已有52家银行机构、62家保险公司、44家证券公司落户,外资银行、外资保险机构和上市公司数量均列中西部第一,金融交易量居西部第一。毕竟成都曾经是整个大四川的省会,经济基础要好重庆很多。不过重庆现在已成为了直辖市,各种经济政策的扶持也会加快金融业的发展,大有后来居上超越成都的趋势。
IT竞争,鹿死谁手?
如果说天府和两江的竞争可以把它看作是为了发展成渝经济区,也可以把成都和重庆的金融竞争说成它们各自的发展路径不同,然而,这两座巴蜀名城的IT竞争似乎越发变得实打实的“争斗”了。从早几年前的争夺英特尔入驻,到后来的惠普、富士康、华硕、宏?……每当有IT名企准备西进的时候,成渝两市便会开出各种优厚的福利政策以吸引这些IT大企业前来设厂,前来建立研发基地、运营中心。一场足以改变世界IT版图的巨变,正在位于中国西南一角的四川盆地发生。而成都和重庆,就像是两支足球队的前锋,在争抢着那些IT大企业传过来的足球。
西部对于IT企业来说,似乎一直都代表着诱惑。上世纪90年代,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台资企业大举进入大陆,并在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投资布局,其中尤以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地区最为密集。在08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代工企业越发的感觉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而中国西部地区恰恰在成本方面较沿海地区有很大的优势,于是又一波的“西进运动”便成了必然。其中西部的中心城市成都和重庆,也就成了这次“西进”的重中之重。这既是机遇,也是竞争!
因为国家多个电子科研院所在成都布点,电子科大等高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信息技术人才,所以成都很早就已经是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的重镇。既然在电信行业都已有所成就,那么成为IT中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在重庆直辖以前以及重庆直辖后的前几年,在IT行业中成都领先了重庆很多个身位。可也就是最近几年,重庆的IT发展迅猛,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宏?、和硕、华硕……大批的IT重型企业都直接或者间接在重庆设立了生产基地。重庆为了发展IT,也同时大力发展相关的物流与交通,开通铁路集装箱专列、延长机场跑道、开建高质量的保税港……重庆市政府对于IT行业的扶持政策以及重庆作为直辖市的发展潜力,是打动那些企业的主要原因。
看到重庆IT产业的快速发展,成都开始急了。毕竟成都也不想让自己的传统优势就这样输给重庆。于是各种各样的相关政策开始落地于这个天府平原,一场场IT企业的“争夺战”也相继打响。本来早在08年富士康就已经展开了入住蓉城的谈判,可512地震的意外降临却使谈判暂时终止,重庆就趁这个时候用“笔记本电脑牌”吸引了富士康入驻山城。一时间,英业达、广大、富士康三大“冤家”代工企业同时挤入重庆,场面虽然壮观,但也恰好给了成都游说的空间。“重庆太挤了,你们来成都吧!”成都将生产厂区扩大,成功的把富士康的iPhone、ipad代工项目成功引入了成都。
重庆的规划是世界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成都瞄准的是中国IT第四极。目标同样的远大,竞争着实的激烈!
其实除了上述之外,成渝两地近年来在汽车工业、铁路航空、机场建设、会展服务……乃至奢侈品、服装美容、星级饭店……甚至美女帅哥、特色小吃、市井生活……似乎不比个输赢就不罢休!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将以成都、重庆为中心,辐射周边31个区县和15个市。成渝经济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使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暗示着成渝两地要加强合作,停止内斗,共同发展成为既长三角、珠三角、渤海经济区之后的“国家经济发展第四级”。
西部需要成都与重庆
现在的成渝地区,不再只是代表两座城市,它们更多的是需要辐射周边,需要体现出更多的核心价值。一个是自古就出名的天府之国,物产丰富,生活闲适;拥有大批的科技人才,世界500强的数量、外国领事馆数量、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机构的数量、拥有国际航线的数量都居中西部榜首。另一个是闻名中外的山城,也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机械、化学、汽车摩托车、材料等工业根基深厚,劳动力资源丰富。国家成立了成渝经济区,就意味着成都和重庆,这两个同根异梦,性格迥异的城市,需要引领整个西部的发展!
优势互补,1+1>2
可以说就当今情况来看,成渝两市的差距并不大,且各有各的优势。成都的电子信息,航空科技,生物工程等是它的传统强项:重庆则是一个老工业城市,机械、汽车、摩托车等直到现在也依旧强势。成都具有极强的“软环境”,包括会展业、金融管理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重庆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心区域,并且还拥有长江这一“黄金水道”,其交通枢纽的地位对拉动经济有极大助力。类似这样的一些特色优势,还能说出很多。需要做的是一定要避免同质竞争,成渝两地应当从中规划配套、协调,发展有别于对方的特色产业,并突出自己的优势行业,这样才能带动整个经济区以及整个西部的大发展。
引领西部,任重道远
西部大开发已十余年,但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就拿重庆来说,同为直辖市,但人均GDP上重庆与沿海的北京、上海、天津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中西部的底子薄,基数小,在绝对量上,中西部与沿海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在金融危机之后沿海地区经济放缓、沿海产业加速向内陆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省份需要的是抓住机遇,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以缩小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差距。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在全国版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成渝经济区担当着重要的作用。成渝经济区要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滞后的局面,最大量的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合作共赢。想要真正承担引领西部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成渝两地合则两利,争则两伤。利,不仅仅只是成渝两座城市,而是整个中西部地区,伤,也不单是这两座城市的伤,而且还会辐射到周边许多省市。成都和重庆,在我国西部战略中实在太重要,抓住机遇,合作共赢,也许也是整个西部最希望看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