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走马观花炳灵寺

走马观花炳灵寺

2013-10-27 02:38 作者:西邻 阅读量:34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去年冬天到兰州出差,公事之馀,当地的朋友说,千里迢迢而来,何不到炳灵寺瞻仰一下石窟?这可是甘肃省三大著名石窟之一。炳灵寺?我第一次到兰州,炳灵寺这样的地方闻所未闻,心想,无非是一座寺院,几尊菩萨,众多游客而已。但一转念,人言天下名山僧占多,既有名寺名窟,必有名山,况且还有一天等返程车的时间,何不就此一游?

远吗?我在心里盘算着时间。

不远。出兰州市往西70公里,就在刘家峡库区。一天足可以了。朋友看出了我的心事。

以现在的交通工具,70公里还能算远吗?那就去呗。

我们叫了一辆出租车,出兰州市,沿黄河左岸曲折上行。一路无话,一个钟头多一点,来到刘家峡水库大坝跟前。这里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县,县城刘家峡镇,就在大坝下边一公里处。因为已经入冬,天又阴沉着脸,所以坝上不见一个游人。几位当地人懒散地围上来,问我们去炳灵寺不。几经打听后,才得知炳灵寺在刘家峡水库的上游,有两条路可以到达:一条是水路,从大坝处登快艇,50多分钟到;另一条是旱路,坐汽车穿过刘家峡镇,沿黄河右岸迤逦而上,据说有60多公里。我们想天冷风高,还是走旱路吧。就上了一辆昌河小面包。司机是一位精干壮实的40岁左右的汉子,本地人,家住刘家峡,以拉游客为生,司机兼导游。旅游旺季时,生意相当火爆,现在是淡季,常常是一天一天拉不到客人,今天碰上了我们,显得非常兴奋。

出刘家峡,大概的方向是向西南,不过爬沟越坡,拐来拐去的,一会儿就没有了方向感。车窗外望去,开始还有几棵树,甚至有大片的枣林,在黄土的底色上涂抹着淡淡的绿意。越往前走,树越稀少,偶尔晃过一棵,多是旱柳,沟壑纵横的树干,分明是饱经沧桑的老人的脸,干涩发黄的枝叶,却像是久未梳洗的乱发,乱发上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黄土,就这样的蓬头垢面,却依然倔强地屹立在路旁崖畔,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也为干涸的土地平添了一丝生机。忽然眼前一亮,车窗外拉出一抹深红,像跳跃的火焰。司机介绍说,那是红柳。这种极其耐旱的灌木,一簇一簇地排在路旁,或是远近梯田的田埂上,也有的被老乡砍倒了,晒在路边,准备编筐、编篮子,卖几个钱贴补家用。据说,这种红柳生命力格外地强,今年砍倒了,明年还会长起来,枝条的柔韧性也极好,很适于编织各种家什。

这时,我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一个词:苦焦。我们老家方言形容一个地方生存条件恶劣,就会说,那个地方真苦焦,或说,那地方苦焦得很。是啊,苦源于焦,焦渴,极度的干渴;焦枯,植物完全失去了水分;焦急,十分着急;焦躁,焦急而不安;焦头烂额,非常狼狈,窘迫。这些词都指向一个方向:极度缺水,缺乏活泼泼的生命力,生存艰难。无论是植物,动物,或是万物之灵的人类,辗转于如此环境之中,无异于在承受煎熬。这浩浩汤汤的黄河之岸,却备受缺水之苦。这是坐在开着空调、喝着矿泉水的办公大楼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象到的。但当地人似乎并不像我似的悲观,你看那路旁的山坡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一条条的带状沟,一排排的鱼鳞坑,即使在70度以上的陡坡上也是如此。司机说,这是用来种树的。而在我眼里,却不见一棵有生命的树。司机说,太旱了,年年种树不见树,成活率达不到百分之十。但在远处的山坡上,还有一位包着花头巾的女人在挖鱼鳞坑。近处的梯田里,则是几位老人在压塑料薄膜。我诧异地问,已经将近小雪了,还在种什么呢?司机说,那是在作保墒处理,等着明年春天种玉米。在这极度的干旱和苦焦之中,人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在盼望着奇迹,在创造着奇迹,在坚守着希望。什么时候老天开眼,多少来一点雨水,或者仅凭这用塑料薄膜保住的些许墒情,也许就会换来满坡的青翠,一年的好光景。

这深深的黄土内,埋藏着一辈又一辈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的希望。

汽车拐着一个又一个的“之”字,爬着一座又一座的黄土坡,像颠簸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望着窗外近乎蛮荒的大地,我的思绪飞进了遥远的历史:这里古称河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摇篮,著名的马家窑文化的诞生地。《尚书•禹贡》说,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这里也是大禹治水的出发点,所谓“积石”,指的就是炳灵寺石窟所在的小积石山,大禹从这里开始疏导河道,一直到凿开龙门山,使黄河顺利东泻,解救万千生民于泥涂中。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建成了刘家峡水库,挽狂澜于巨峡,嵌明珠于高原,集蓄水、发电、导洪、旅游于一体,使狂傲不羁的黄河开始服从于人类的安排。

而深藏于峡谷之内的炳灵寺,不也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吗?小积石山虽然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但山势峻拔,大河清澈,风景独好。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大寺沟的崖壁上。据手头的资料得知,小积石山一带,地处“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是西域乃至中亚、南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佛教徒在此处建寺庙、开石窟、造佛像活动,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开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部贵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权,崇信佛教,一时内地及西域的高僧云集于此,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这里便成了一大佛教圣地。据历史记载,炳灵寺石窟的正式营建始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后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不断进行开凿修造,元明时期仍有续修绘饰。现在,保存分布在大寺沟西岸崖壁上比较完好的窟龛183个,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均为我国石窟艺术的杰作。一千多年的开凿、雕塑与彩绘,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处独具魅力的高原胜境……

飞驰的思绪,随着车轮的戛然而止而收回,汽车停在一处高坡之上,司机师傅说,前边就是炳灵寺了,在这里留个影吧。我们下了车,向前望去,只见一湾碧水流淌于陡峭的群峰之下,眼前分明一派江南风光!我曾经多次亲近过我们的母亲河,那种或浊浪排空的壮美,或泥流回旋的温柔,在这里却变成了清流回荡、婀娜婉转的俊美,那桀骜不驯的黄河在此地却是如此的文静与端庄,温顺与娇媚,淑女般地亲吻着两岸的红色峭壁。碧水回旋之处,是长石条砌成的码头,码头下近水的石级上有一位西北大汉正在漂洗着一件红色夹克衫!我真的不知道我们的母亲河还有如此撩逗人心之所在!

进入炳灵寺石窟群所在的大寺沟,又让人眼前一亮:脚下是平整的石板路,沟内是细流潺潺,蒹葭苍苍,绿柳婆娑,野花灿烂,崖壁上,伸手可掇的是鲜红欲滴的野生枸杞果,灌木和杂草丛中,毛茸茸的小松鼠正在瞪着圆溜溜的小眼睛偷窥着游人。而现在的时令已经进入了冬天,我居住的城市石家庄的上空正飘洒着鹅毛大雪!并且,因为是旅游的淡季,沟内游人寥寥,只听得鸟雀唱和,眼前是柳影绰约,凸显出一份宁静和神秘。我瞻仰着崖壁上石窟内或端庄静谧,或神闲意适,或跋扈飞扬的佛像,欣赏着那色彩斑斓,笔触流畅的壁画,身心沐浴在先人智慧的光芒里,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心中像清风拂过碧蓝的天空,空旷辽远,纤尘皆无。但更让我动心的却是刀劈斧削般的直指云天的山峰:造物主真是神通广大,愣是在这苍茫荒古的黄河上游,造出一爿江南石林!面对这碧水绿柳,山鸟野花,使人恍惚有时空错置的感觉,佛家弟子们独具慧眼,借着这奇山异水,开辟了安放灵魂的一方圣地。你看那姊妹峰亭亭玉立,既有西北姑娘的壮实,又有江南妹子的苗条;而五指峰却酷似一掌向天,又被当地人阐释为“五老观太极”——眼前的黄河婉转曲折,分明绘就了一副神秘的太极图!

这真是一个好地方!我们一边小心地踩着石板路往前走,一边听着自己的脚步声,生怕惊动了或高卧、或端坐的众佛,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念头:出家到此处当一年和尚,自己掏学费(或者叫进修费)、伙食费,就像大学的老师到其他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作“访问学者”、“研修生”。我们俩几乎同时向对方说出了自己的同样的想法,可见“心有灵犀一点通”!缘物生情,面对崖壁上的佛像庄严,我们都进入了角色。

拐过一个山脚,正好迎面走来一位身着绛紫色衣袍的僧人,打个问讯后,我们向他打听寺院的生活。他从大炳灵寺而来,在山沟以内2.5公里处。他说这里原本热闹得很,最多时有一千多僧人,因为地处偏僻,善男信女们供养不足,此时只剩下了8名坚守的高僧,自己种些蔬菜粮食,艰难度日。

这正是一个好地方!地处偏僻,岂不是脱离了万丈红尘,遁别了嘈杂的人声,拒绝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烦恼,还挣脱了家的羁绊?不记是谁了,写了一篇文章,推崇“时尚生活”,其中就有离家出走、露宿街头、隐居挨饿等项目,这显然让人觉得有点“吃饱了撑的”的感觉,但这未尝不是一种“时尚”的生活呢?如果再加上向善修行,则更是一种对时尚的超脱和生命的回归。

生于当下的我们,固然享受了现代化的种种便捷与舒服,但从小就培养的那种争先恐后的竞争意识,出人头地的明星理想,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拼命精神,也让人吃尽了苦头:短短的人生,背负了生命需求之外太多的责任和期许,许多的人都在为这种责任,这种期许,甚至是一种别人转嫁给你的责任、期许,而拼命挣扎。试想,在这如蛮荒时代的僻静之中,或坐禅读经,或对月问心,或长啸于无人之境,或徜徉于山水之间,或许也是一种对生命的解放,对心灵的坚守。像那位在陡坡上挖鱼鳞坑的女人,像那几位在干旱的土地上压塑料薄膜的老人。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想起了他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偶然的,走马观花式的炳灵寺一游,怕是从此要烙印在我的生命之中了。

相关文章关键词

《走马观花炳灵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