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不求人作序的郑板桥

不求人作序的郑板桥

2013-10-27 02:38 作者:天投空影 阅读量:30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郑板桥出书,不喜欢求人作序,其自述原因有二。一,如果求“王公大人”,他担心自己会被人耻笑,想沾“王公贵人”的光。二,如果求“湖海名流”,他又担心自己文章会被“湖海名流”讥嘲讪笑。那样,即使自己心中有老大的不服气,也会碍于情面,没有办法发作。

从郑板桥不喜欢求人作序可以看出,在当时那个年代出书,作者往往都是会求人代为作序的;这是个由来已久的传统。书若无序,在形式上便不能算完整,是先天的“残疾”(至于书的序与书的内容有没有联系,无关紧要)。所以,就算是郑板桥的“十六通家书”因了上述原因没有求人作序,他还是以“小引”“自题”的形式,就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算是自己给书作了“序”。

还可以看出的是,那个时候的作者如果求人作序,求的必定不是一般的人,对象很有讲究,要么是“贵人”,要么是“名人”。其心理大概是,求贵人、名人给自己的书作序,好处至少也有二:一是可以显示自己跟他们之间不寻常的关系,可以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和地位。二是可以借助贵人名人的声望,使自己的书的知晓面扩大,从而能够让自己也得到尽快地出名。如此这般的心理,呵呵,真是“古今一也”!

郑板桥一方面不想求人作序,另一方面自己还是作了序。这两件事看起来似乎很矛盾,可仔细寻究,里头透露出了一种内在的必然。郑板桥,他本来就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怪人”!

其怪之一:积极入世却罢官。早年的郑板桥跟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都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达则兼济天下”,有一番大作为。他也的确是有过“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辉煌经历的。然而进入官场后,他发现官场的潜规则和实用主义盛行带来的无理想状态与卑鄙污俗的生存环境,他对之实在是深恶而痛绝,但又无可奈何。在他看来,王公贵人是自己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对立面。这就必然导致了郑板桥与王公贵人的不屑接触,必然导致了郑板桥在世俗生活中的与“既富且贵”绝缘。出路何在?陶令在先。郑板桥于是在当了一阵的县令小官之后,毅然决然挂印归去,操他的老本行,卖文卖画去了。

其怪之二:人有大才不容俗。郑板桥不想让自己的书被讥讪,是因为他实在看不起那些代表了正统的所谓“湖海名流”。如书法,当时时兴的且为统治者所极力倡导的是“馆阁体”,郑就很不喜欢。他不想一成不变,他不愿受制于人。他要师从自然造化,他要杂取众家之长。他创出的“六分半书”,就很明显地打破了陈规旧制。如绘画,郑板桥在转益多师之后,作品全凭个人性情的蕴藉而作。他曾经自负地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其画自成一体,极具先锋性和开创性。如写文,郑板桥极力反对当时流行的“温柔敦厚”的“格调说”,不屑与风花雪月的士大夫为伍。他主张向杜甫学习,既抒发个人胸中的块垒,也为民众的不平而鸣。文章或沉着痛快,明白晓畅,或泼辣尖锐,嬉笑怒骂,或也歌也哭,慷慨苍凉,俨然是和谐世界的不谐之音。

其怪之三:出书不想为出名。无论古代还是现在,文界总不乏有这样的“沽名钓誉之徒”,他们以出书为荣耀,将其作为“敲门砖”、“扩音器”,最终谋取个人的声名与利益。如前所述,郑板桥的出书,很大部分原因是跟他的卖画一样,为了“过生活”。这看起来很穷酸,却让人不得不敬佩。一是因为他对个人操守的坚持,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在“独善其身”的同时,还不忘“小利众生”,与人方便。他在“十六通家书”的自题“小引”中说,如果书里的文章有好处,大家就随便“看看”吧。如果没有好处,也可以拿去“糊窗糊壁”;毕竟那纸还是有用的,浪费了,多可惜。当然,郑板桥的出书,其他原因也是有的,我揣测他还可能想履行自己做一个文人的本分,将其作为是自己存在方式的一种表达,“文如其人”。----虽然这样的出书,在现实层面或许并不能给他带来多少的益处。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不求人作序的郑板桥》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