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坦(3)
来这深山老林的人大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单身,他们远离自己的父母和子女,带着父母的嘱托和带着妻儿的期盼,离开家乡;第二部分的人是拖家带口,天南地北都有;这两部分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有的是埋头苦干的劲,有的是对深山林业的酷爱,有的是干革命那般热忱。这群人占总人数的八层,也是征服大山的主力军。剩下的是第三部分。是城里下放的知青,刚成“五.七”大学分配的大学生(当时工农兵推荐上的大学),以及政府部门下派锻炼的中层优秀青年。这部分人虽然不多,但最有活力,最有朝气,最有潜力,他们是文化军。他们的到来无疑为这深山林场增添了亮丽的一道风采。
70年代中期的“芝麻坦”——采育场。可谓是处处红旗飘飘,工人们是斗志昂扬,豪气冲天,口号声,歌声时常在山林上空久久回荡。
我家搬来是建场一年后,那时场里分四个大队,有砍伐队,抚育队,妇女队,后勤保卫队。
砍伐队。这支队按照老,中,青,组成若干小队进行作业,全有身强体健的男同志组成。每天于斧头,砍刀,拉锯打交道。他们工作职责是去最远的山场,最高的林地,最险要地方伐木。将伐倒的木材,运到山下及时的装车。这支队伍在体能和现场操作上要求很严,对体质好,操作不熟练的青年,专门有老工人师傅手把手带在身边辅导。这支队伍所操作工种也是林场中最艰苦的工种。在这支队伍里党员最多,团员最多,积极分子最多,被评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也是最多。
抚育队(是个男女混合队)。相对砍伐队在人员体质配置上要弱点,但技术要求相对要高。别小看育苗,栽树,抚育管理,可这行行多与技术有关。特别是育苗那环节,从土壤配置,暴晒杀毒,到选泡良种,时间温差,发芽出土.....是一环套一环,只要是那一环节稍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最终出苗率低下。栽树也得讲技术,什么土壤选择栽什么样的树,苗木的选择,栽植深浅,苗木间距,就连生长期的除草了也要懂得适时除草,所以抚育队里常配有技术人员和大学生。
妇女队。在支队里从十七八岁青春争艳的姑娘,到近陆十岁的白发老妪。虽说是上山做繁重体力劳动,可女人的天性-——爱美,没有变。无论她们在那道山岗上,都知道那是林场最亮丽娘子军。她们身着各色劳动服饰,腰间系着砍刀,肩上扛着锄头,英姿飒爽不亚于电影里红色娘子军队伍。她们主要担负全场种植业如玉米,花生,红豆,芝麻,以及果树施肥等管理。她们在那,那里就是灿烂一片。她们是场里七彩的虹。
后勤队,是个杂牌军。主要是老弱病残的人,或调接下来的人员组成。这类人员主要就是维修进山那条路。保证道路畅通无赌,是他们最大的使命!可不简单!,有时半夜倒下踏方,天没亮就得赶紧清理,生怕影响白天进来运木的卡车。后勤队里还有一部分人,打扫卫生,防火宣传,防止偷窃,以及种菜,养猪等等。
那时,在附近作业工人中午回来吃,远的就代上饭盒,人们日出暮归。傍晚,有家庭的人肩上都是一捆烧的很黑“自留柴”(这是砍过的山场,经过烧过以后没烧尽的柴)。不烧饭单身职工,肩膀也是一捆薪柴,大家自觉顺路带上一捆,放给食堂,或是放在公家对外销售柴堆上。
当深山亮起像“萤火虫”般灯火时,劳动一天的人们,似乎把疲劳全抛掷在云霄之外。闲散的人们三三俩俩在中间的大操场上,切磋着一天的工作经验,品尝着场里按人口分配下的花生、玉米,开着合乎时宜的玩笑,听着职工夜校传出的朗朗读书声……那种祥和氛围如同一个和蔼的大家庭!
那时,人们总是忙忙碌碌的,日子过的就像这山沟的小河一般——欢快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