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咏东山”
以谢安和“东山再起”为故事底蕴,演绎《谢安出山》的20集电视连续剧正在紧锣密鼓协商筹拍之中,不日将搬上荧屏。我的家乡上虞的曹娥江边,有一座东山,高不过200米,名气却很大,“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就出自这里。驾车出百官市区,近半个小时的行程,就能到达东山。
据史料记载,东晋的名宰相谢安曾在这里隐居。公元383年,前秦苻坚80万大军大举南侵,东晋朝廷危在旦夕,时年已63岁的谢安临危受命东山再起,出任征讨大都督。野草迷岸、浊浪翻滚的淝水边,谢安率八万“北府兵”,起用弟谢石、侄谢玄、子谢琰等一批年轻将领,以逸待劳,智战骄兵,创下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淝水大捷”。谢安和“东山再起”的典故也因“淝水大捷”而名垂史册。
位于上浦镇曹娥江东岸的东山,除保留谢安墓和简陋修复的东山寺外,尚有指石山、蔷薇洞、棋坪岩、始宁泉等。
山不高,但“有仙则灵”。自谢安以后,谢氏家族和东山,几乎成了孕育著名诗人、特别是山水诗人的摇篮。东晋女诗人,那个以“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而被世人称为“咏絮才女”的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为谢灵运的山水诗提供模式、开山水诗先河的谢混是谢安的孙子;至于史称“大小谢”的中国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385-433)和谢惠连,则分别为谢安的重玄孙。
永初三年(423年)七月十六日,将赴永嘉太守任上的谢灵运,回到已离别24年的老家东山始宁墅。此次回东山,谢灵运没有像15岁那年离开东山时那样匆忙,他几乎跑遍了东山附近的山山水水,写下了被称为谢灵运山水诗序幕的诗作《过始宁墅》。“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也许正因为有了《过始宁墅》的肇始,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才有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等玑珠。
作为越中名山,谢安的东山有过历代诗人名士太多的吟鞭游屐、帆影棹声,仅唐一代就有几十位诗人登临造访。骆宾王来过,孟浩然来过,李赤、方干、宋之问、萧颖士等都来过,大诗人李白更是几次登临东山,留下了“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的诗句。也因了东山,“潋滟信潮上,苍茫孤屿分”的曹娥江,成了浙东唐诗之路中一段最璀璨、华彩的乐章。
历史上很多有名的人都到过东山,而且写了大量诗作。东山文化,源远流长,降及明清,盛唱不衰,直至今日,依然余音??,不绝如缕。
元明清人士歌咏东山诗词,仍以怀人叙史、绘景抒情为主,但是时代变迁,感触所至,各有重点,这些诗家依栏长吁什么呢?原来多系于一个词:“苍生”。“可怜千古兴亡事,都在长吁一依栏”葛贞《东山》。明代葛瑗七绝:独上青山感慨深,每将云月想高襟。烟霞一榻终成癖,谁慰苍生渴望心。前两句写登所感,后两句怀人抒志。独上东山,流观四方,天地六合,尽收眼底;历史人文,聚集心胸。真可谓精骛八极,视通千里,感慨殊深,然集中到一点就是“想高襟”。“高襟”就是襟怀高迈、胸襟豁达之人,这人就是当年东山主人谢安。
《晋书》本传云:“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于是谢安东山再起。因为此时世局嬗变,人事更迭,外侮逼在眉睫,朝廷频现危机。苍生渴望安定,渴望谢安出而挑起时代重担。谢安也意识到这一点。
林则徐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苍生之渴望来决定自己进退出处。“谁慰苍生渴望心”,写出了人民的期望,写出了谢安以国家为重而自任的情况,以此来抚平百姓之心,满足人民之望。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谢安虽在张载之前数百年,但其心其志亦是如此。“慰苍生”,方能立名于世,建勋于国,这是大丈夫的风范。
清代乾隆时上虞太学生王望霖,号济苍,他的《东山图》也是着意谢安当年匡时济世、安邦定国之志。诗先写东山胜景,后四句云:风流散尽何足云,丈夫立世须功勋,至今鹤唳松声夜,恍听苻坚百万军。淝水之战,谢安运筹帷幄,苻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今日一轮夜月,松涛声声,昔景依旧,但如谢安那样立功于世的大丈夫又在何处呢?王望霖的诗是步李东阳《东山图》原韵的,非只格律相同,其主旨亦为一致。
李东阳诗云:“古来同乐又同忧,公能不为苍生谋?”先忧后忧,谢安一切以苍生为念,为苍生而谋,所以是古往今来之伟丈夫。
解苍生渴,慰苍生心,为苍生谋,就是一切要以民生为念。孙中山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千百年前的贤人达士能如此,我们今日继承发扬东山文化,则更要紧扣这个主题并为之努力,这才是无愧于先贤往哲的后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