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庄稼一枝花

庄稼一枝花

2013-10-22 13:21 作者:冷月 阅读量:27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小时候,工业远不及现在这样发达,基本没有工厂生产的化肥,所以人畜粪便就成了庄稼的主要肥源。在乡下牛成群成队,是农村耕田耙地的生力军,这样牛粪自然是其中一个主要的来源。但白天放牛时牛是要漫山遍野地乱跑着的,大人们又要整日忙于耗费体力较大的农活。而拾掇牛粪的劳动量可大可小,所以捡拾牛粪也就落到了我们这些个半大的孩童身上。

在晨曦微明中,我们两三个或者三五个背着比自己矮不了多少的背篓,怀揣着当天的希望,向着天边的那一抹绯红,向着太阳就要升起的巍巍山林进发。更令人兴奋的是,突然遇上了一大群放牛的男女老少。那场面可够壮观宏伟了啊,四五十头牛沿着蜿蜒的山路蛇一般前行,前呼后拥。这时,牛“嗯嗯”的叫声,树枝赶牛打出的“叭叭”声,混着我们的“鬼哭狼嗥”声,声声入耳,震动山谷,惊醒了酣睡的清露。看吧,矮矮的深黛色的柏树枝丫,高高的墨绿松针,几乎贴着地面的浅绿的草叶片儿,上面犹如撒了一捧捧细碎的水银,又如一粒粒乳白的珍珠,滴滴嗒嗒,欣喜地从青枝嫩叶间滑过坠落,调皮的轻噬着啃咬着我的鼻尖儿,鼻翼儿,脸庞儿,嘴唇儿,头顶儿,随即又扑向了早春清芳馥郁的大地……

这时,最为惊喜的是忽然发现了暗褐色的小路旁,左边,右边,前方不远处静静地卧着的一堆或几堆牛粪,躺在青青的草叶间,大树下,干干的,涩涩的,小草“破粪而出”。我们儿时的小伙伴便会不约而同地奔袭不同的方向,用撮箕的前口对准“目标”,轻轻地扬起小小的锄头,将它们勾进撮箕里面。待撮箕装满了牛粪以后,再倒进背篓里。

我们最喜欢跟随牛队,到达目的地以后,牛便随着自己的喜好散在满眼的青翠之间。这时有些调皮的小孩看着牛颤微微地翘起尾巴,便提着撮箕走到跟前,接在牛尾巴下面。不久牛便四肢稳稳地扎着“马步”,尾巴越翘越高,真有点“怒尾冲冠”的意味。很快接到了牛粪的顽童大声欢呼了起来,铃铃的笑声从茂密的浓荫中钻了出来,在山谷中回荡着……有时候山上实在没有牛粪可捡,我们就在青石板上或土地名叫做“陡石坎”的层层石阶上用小锄头用力地“刮”下一层牛粪浸透了的泥土,或者是被厚厚的枯枝烂叶覆盖了的肥肥的稀松泥土回家。每每此时,母亲总是一脸的笑容:“砍脑壳的硬是行家伙呢,那泥土好重哦!”

在家圈养的猪粪又是其另一个重要肥源,这唯一的好处就是不用着翻山越岭地奔跑。我们经常给猪圈添加金灿灿的稻草,绿莹莹的杂草,黄悠悠的麦秆,……一方面是猪在晚上有干干的安睡的地方,二来是猪把屎尿都拉在猪圈,让它们和在一起,酝酿出沃沃的肥料,我们也常常把搬回家的牛粪加一些混进去。夏日烈烈,在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便用钉耙把粪装进背篓,身披一张乳白色的塑料油纸,趁着白艳艳的杏花一样的月色,一趟又一趟地背着月光,背着粪到窄窄的田野,也把对来年的期盼背进了贫瘠的土地。虫声唧唧,蛙声鼓鼓,又有点辛弃疾“听取蛙声一片”的诗意,还有些五柳先生“带月荷锄归”的清凉。作为中国古代最出色的文化名人,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脍炙人口,但就因为他在隐居时和乡民一起劳作挑粪背粪,就被某些浅薄文人骂了一千年,甚至讥讽他祖宗后辈上下三代都有“粪臭”味。这实在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极端歧视农民的畸形的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现在在外打工的绝大多数民工又何尝不是如此啊,真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我们每每津津乐道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深情的诗句。手捧黑黝黝的泥土,凑近鼻子细细地嗅着土地的清芳,这样的电视镜头我们并不新鲜。其实我还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一幕:就像著名画家罗中立先生《父亲》那幅油画中的老父亲,满脸皱皱,头发花白,枯黄的手慢慢地揉捏着干巴巴的牛粪,几乎挨到了鼻尖,微笑着感叹:“真香啊,真是好肥啊!”确实,现在想想,那吃着草的牛粪在湿漉漉的树林散发着淡淡的幽芳,虽然我们小时候也觉得它们是臭气熏熏。

我们用钉耙,有时候也用双手把背到田里的粪堆堆均匀地铺到田野,然后犁在地下。还用双手拿着粪,然后将一粒玉米种子裹在中间,放进田地里山坡上的浅土小窝窝里,或者将粪丢进种土豆的小坑里。还挑着粪水浇灌自家自留地的蔬菜瓜果,这时我听见了它们咕隆咕隆地喝着油油的肥水,仿佛也看到了“万紫千红”的丰收远景。

此外,我们也用狗粪,猫粪等等,一切能找到肥源的手段都用。通过上面种种艰辛的努力,我们家的庄稼,瓜肴确实大大的丰收了。看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话一点不假呢。

相关文章关键词

《庄稼一枝花》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