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寻觅幸福之道

寻觅幸福之道

2013-10-23 14:34 作者:一仓 阅读量:30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幸福是一件好东西、一桩好事情,可以说人人都梦想拥有它。可幸福到底为何物?却不是每个人都说得清楚的。但这不碍事,不妨碍人们追求幸福。实际上在人们的一切追求中,幸福都是最终的目标、最后的结果。与那些具体的目标(金钱、权力、美色、成功等等)相比,幸福显得过于抽象、难以把握。而与幸福对于人生的极端重要相比,所有的具体目标则不过成了实现它的可能手段。即使是和精神有关的一切追求,其结果仍然是指向幸福的。

人,只要活着,都在渴望幸福。那种让人心情舒畅、称心如意的境遇和生活,与其说每个人心里向往的幸福大都相同,还不如说幸福其实也只能是各人有各人的幸福。幸福因人而异。伟大的政治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创建殊勋伟业,还想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多作贡献,这是他心里渴望的幸福。真诚的劳作者一定会为辛勤劳作后的丰收深感幸福。教师心目中的幸福是为祖国培育一茬又一茬有用的人材。战士认定为祖国而牺牲是自己的幸福。科学家在自己所迷醉的科研领域中驰骋,作家艺术家进入良好的创作状态,运动员在打破纪录的瞬间,都会找到自己的幸福。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企盼。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跟着父母出游,得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件精美的玩具,一些可口的糖果点心,就能满足他们对幸福的渴望。对刚刚成年的年轻人而言,成绩优秀,学业有成,异性的爱恋,网上的遨游,往往都是他们所憧憬的幸福。而人到中年所追求的,自然就应当是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和美了。至于老年人,“健康是金,平安是福”道出了他们对幸福的企盼。

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一个叫塞尔玛的年轻女子,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不仅炎热难熬,而且没有人谈天。她太难过了,就写信给父母说要回家。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字,但是这两行字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两个人从牢房的铁窗望出去,一个人看到了泥土,一个人看到了星星。”塞尔玛把这封信读了许多遍,感到非常惭愧,决心在沙漠里寻找自己的星星。她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人们对她非常热情。她对当地的纺织品和陶器表示兴趣,人们就将舍不得卖给观光客人的纺织品和陶器给她。塞尔玛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又学习有关土拔鼠的知识。她观看沙漠的日出日落,还寻找海螺壳。原先痛苦的生活变成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她为自己的新发现兴奋不已。两年之后,塞尔玛的《快乐的城堡》出版了。她从自己的牢房里看出去,终于看到了星星。故事使人们相信,幸福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觉,而这种感觉的强烈与否与我们生命本身的激情和智慧有关。套句平常话,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也许你也曾像塞尔玛那样,生命因缺少激情而沦为平庸,身体充斥着不可救药的沮丧,那是因你心头的山坠住了脖子上的头,于是满眼只有“泥土”,从而对近旁“星光”如水的妩媚浑然无觉。

工作着,就幸福着。有人说,幸福就是出有车,居有屋,锦衣玉食,不劳而能获;有人说,幸福就是高高在上,享尽万人瞩目之尊,备受世人欣赏之荣;女人说,嫁个有钱的老公最幸福。于是,许多青春玉女们便以美貌为资本,单钓那些钻石王老五;而韵华已逝的美妇徐娘,便每天不离减肥药、青春宝之类;男人说,事业为重,在幸福的天平上,事业含金量最大,砝码最重;时尚一族说,能赶上时代潮流最幸福。安度晚年的老人说,平安就是幸福。其实,工作着就是幸福的。做一份踏踏实实的工作,在平淡的生活里体味一番平凡的魅力,幸福也就在这平凡和平淡中无声无息地弥漫开来,浸透心灵,美丽自己。

幸福源于自己。每当人们走进低谷时,常常会自问:短暂的人生幸福是什么?人的幸福到底在那里寻找?其实人的幸福,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幸福来源于自己,通过自己不断把握时机,不断努力地追求创造。幸福美满的人生就会时常降临自己身上。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一个人如果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无论做什么都会觉得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永远得不到满足。这样又怎么会感到幸福的存在呢?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才会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人生有了追求,就会有成功之时。通过不断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中获得了成功的无穷乐趣,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幸福感也随之而产生了。应有“知足者常乐”的平常心。常言道:“人无厌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止境的。倘若人的私欲太重,这个人就很难有快乐感。同时也会失去人的一颗平常心。我们要以平常人和平常的目光看待问题,对待自己发生的不幸。要有广泛的志趣和爱好。一个人如果缺乏了志趣和爱好,工作之余,整天无所事事,再加上工作和生活的不是,日子长了就会产生烦闷情绪。倘若一个人志趣广泛,且周围有一班朋友聊天谈心。工作和生活的烦恼也就悄然而去,心情也就好起来了,幸福感也就“可持续发展”了。

幸福是生活之树的绿。人世间最恒久的,是常绿常青的生活之树。人生百年,一生当中所遇到的机会是无数的,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永无止境,因而所谓的成功都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你过去的起点来说,你成功了,但对于别人也许不过是赶上而已。一生遇到的机会很多,也许你自己一个也没有抓住,到头来回头看时发现自己一生庸碌无为。有很多人就此将自己交给了忧愁和烦恼,终日生活在自责和懊悔当中。要记住,生活之树常绿常青,所有的辉煌与失败都已经隐没在历史的苍茫之中,所有的人生问题都不是问题。所有的机会,所有的成功,所有的失败,所有的经历,都必将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有生活之树常绿常青。

如何获得人生的圆满与幸福?人生的圆满与幸福是现实生活中人人都祈盼的,它是由人之“生”与“死”两方面皆称心如意的状态组构而成。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生死的大智慧,它就是“由死观生”。这并不是说,让人们天天在“生”之中去考虑“死”,而是要求人们建构一种生死观,由对“死”的体认来达到对“生”的把握,特别是获得从生活的层面上升为生命层次的途径。死亡只是个人的生命体的消失,而非生命的终结。从大的方面而言,人之生命是宇宙这个大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人之亡,意味着你的生命回归于宇宙的生命洪流之中,参与到整个宇宙大生命的创生过程中去了,从而趋于永恒。若从小的方面来看,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固然必会死去,但生命本身并未完全消失。因为“我”的创造物还存在,“我”的生命也就存在;因为“我”在这个世界曾经酿造出了浓浓的亲情友情人情和爱情,许多人都记得我想着我念着我,所以,“我”的生命信息还在这个世界上留存下来,成为了不朽。这样,我们就寻找到了生活意义,也觅得了生命的价值,从而消解了生活与生命、所得与所欲、个我与类我之间的紧张,达到了“生”之幸福与“死”之安宁的完美结合,这就是“生”与“死”的圆满与幸福。

相关文章关键词

《寻觅幸福之道》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