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班级书架
每逢重大新闻事件,老人孩子们总是新闻媒体的主角,学生次之。所以每次总能在新闻中读到我们童年的影子,让我们无限地感怀下去。在近几次的天灾人祸中,学生捐款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有的学生更是豪捐200元到500元不等,使我再次感受到现在的学生真是有钱,令我们的小学时代汗颜,那时候我们搞个班级书架都几乎要山穷水尽。
也许是我的家乡太穷的缘故吧,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教室都是破旧的尖顶砖瓦房,课桌也是用土坯加竹子垒起来的,每学期的前几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家带竹子、铁锹等到学校垒课桌。那时我们主要的课外活动就是斗鸡、扇拍子,拍三角,女生则是跳皮筋,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一片空白。
大概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学校接到上级命令决定成立班级书架,以班级为单位,每个教室都要搞。
所谓的班级书架,就是在教室最前端放一张课桌,上面放一些课外读物供我们阅读,书籍由老师委派人专门看管,书籍则由老师学生们捐献。老师们每人先捐两本放在教室前边的课桌上抛砖引玉,班主任用几根钉子在课桌两端钉上木板就成了书夹,接着宣布每人必须“捐献”一本,至于书的内容不限,不过最好是接近小学生读的课外读物。
那时候几乎每个家庭都很穷,有些人连课本都买不起,每逢开学时都有很多学生的家长领着自家的孩子去学校赊书。很多时候学生自己也觉得难为情,如果大人不给学费就不去上学,所以捐书就成为了很多学生无法实现的梦。然而也有一些积极的学生会把家里大人的藏书交给老师,家长发现后找到学校,说小孩子偷书,可是,看到书已经躺在班级书架上面,也不好意思说收回去,只好支支吾吾地说,你们看吧。
捐书成为了一种任务,必须得捐,否则就会被班里的人耻笑。我的父母都是不识字的人,所以家里无藏书,然而我自小喜欢读书,平时总是想法找父母要钱买课外书来读,那时我喜欢买《少年文艺》、《小学生优秀作文》和《童话故事》等,可我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书捐出去,成天想着这怎么办呢?最后一横心,下次买杂志的时候找家人多要几毛钱,买两本一样的,一本自己看,一本捐出去。我以这种双倍投资的方式捐了一本书,总算完成了任务。
我不是积极的那类,等我捐书时已经有近半的人捐了自己的书,还有近半的人因为家里确实太穷,实在捐不出书来。
那时候农村很多家庭的油盐和菜钱基本上指望着家里的几只老母鸡,碰上倒霉的时候发鸡瘟,家里没有鸡蛋可卖,就只能吃白饭了,所以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捐书活动实在不亚于一场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任务在身不捐是不行的。不捐,除了老师每天逼债外,还会遭来同学们的嘲笑,说那个谁谁谁真小气,到现在都还没有捐书。管理图书的人每到课下都会问,你怎么还不捐,什么时候捐?他们被逼急了,就想办法从自家偷鸡蛋出去卖。
夏天,农村人除了锄地,几乎是没有什么事可做,他们都会在中午睡上好几个小时,这个时候成了孩子们的天下,因为小孩子们是从来不睡午觉的。农村的夏天到处是绿树成荫,无风的天树枝一动不动,只有树上的知了拼命地叫,知了停歇的时候便显出异常的静,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两只鸡打破宁静,伸长脖子咯咯哒地叫着来回走动。我的同学听到鸡叫起来就明白它下蛋了,于是蹑手蹑脚地溜到鸡窝边,拿出鸡蛋放到书包里,然后带到学校攒起来卖掉,买书捐出去。
一个鸡蛋,大些的能卖一毛钱,小些的只能卖五分钱和八分钱不等,可是一本书至少要两到三毛钱。所以,买一本书要偷好几次鸡蛋,一次只能偷一只,如果偷得多了被家长发现,就会得到一顿暴揍。很多学生为捐书,没少挨家长的打。那时候的人都很纯朴,收鸡蛋的人会经常把卖鸡蛋多的异常情况反映给相关学生的家长,于是偷鸡蛋的人经常东窗事发。
后来,很多人经过家长的暴揍以后总算完成了任务,同学们经常传阅课外读物,倒也得到了很多乐趣。小学生们普遍不知道爱惜,没到学期结束书籍已经被揉得残破不堪。等到学校放假时,老师会收回所有的班级书架。可是等到新学期开始,所有的书籍几乎不知所终,于是同学们开始新一轮的捐书活动,有些人开始新一轮的偷鸡蛋,当然也要开始新一轮的挨揍。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不愉快已经算不了什么,倒是班级书架让人有些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