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记忆里的历史
——观澜书院、中田古村纪行
2011年11月13日,艳阳高照,我们资兴文史爱好者一行人驱车前往资兴七里镇柏树村的观澜书院,返程探访三都中田古村。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一次旅行。
(一)访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建于1231年(南宋绍定辛卯年),距今有780年,这是郴州所建的最早的书院。自从南宋绍定年间进士曹行锡建书院以来,这里就出了一位状元曹一本,这可是科举全国第一名啊!(每三年一次的)还有六位进士。由此可见,当时这里崇文风尚兴盛。一路上,田间送来阵阵稻香,我默念着不知是谁写的一副对联:?嶝寺泉闻酒气,观澜书院听书声。带着几分期盼和向往,我来到了这位状元故里,久违的心中圣地——观澜书院。
不知不觉,远远的一座古屋出现在眼前。站在离书院一百来米远的田间小道上,同行的古董老师手指前方介绍,那就是观澜书院!眼前这片田地也是曾经观澜书院的地盘,如今微风从空旷的田野吹过,怎么也看不出书院曾经的辉煌。书院因历经三次战火的焚毁,经多次重修,如今我们看到的书院,为约80年前所重修,占地面积也不足曹氏族谱所记之六分之一。
我们走进书院,眼前书院虽然十分简陋破旧,可是从两扇大门的高度和宽度不难看出当年书院的气派。门前一对石鼓,据说石鼓上面还有一对石狮子,文革时期破四旧遭到损毁。青石门槛上,雕刻有一幅精美的鲤鱼跳龙门的图画,它寄托着我国民间百姓的美好愿望。走进书院,悬挂着的“诗礼世家”的牌匾十分醒目。
看着一间间曾经的书屋、阁楼,仿佛听到先生盈盈教学声,学子朗朗的读书声......侧房有一块据说是元朝留下的将近两米高的碑文,字迹依稀模糊,记载了当年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和愿望等,以及重修书院相关事宜。书院在清朝时仍颇具盛名,晚清名臣张之洞特为书院题写对联: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如今书院木柱上仍有曹氏后人曹辉先生拟就,刘白云先生书写的这幅对联,以激励后人求学,正直,进取。
世事沧桑,经历三次战火焚毁的小小书院,如今已满目苍夷,摇摇欲坠,部分屋檐倾斜,瓦砾落一地。远远看去,书院的侧面青砖墙壁上,满是爬山虎的足迹,唯有那门前的石鼓,屋内的石碑,牌匾在静静的诉说着那一幕幕曾经灿烂的辉煌。我伫立风中,感叹时光洗刷后的事物的兴盛荣衰,竟然也是那般自然,自然得叫人有点心酸。
据了解,观澜书院又叫酃泉书院,也叫?嶝泉书院,此名该源于远近闻名的?嶝泉。带着好奇,我们一行人终于在书院不远处寻得这一口井!这是一口不大的井,井水清澈见底。在明代《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徐霞客盛赞此泉:郴之兴宁(资兴旧县名)有?嶝泉、程乡水,皆以酒名,一邑而有此二水擅名千古。此泉形状奇特,井口不大,底部为一碓臼状,中间涌泉一线。《兴宁县志》中称“以之酿酒,味醇厚,亦可千日”。
如今我站在这名泉井旁边,看到确实是一眼碓臼状井,只可惜没有了当年的一线泉涌出。遗憾之余,我用手指蘸泉水品尝,清凛甘甜。这时,一位妇女走来说,这口井有一个传说,可她没有说清楚传说的全部。旁边一位同行老者——欧先生告诉大家这个有趣的传说:从前有一衣裳褴褛者路过此地,口渴难耐,向路人讨口水喝,唯有旁边一伙铺店家爽快答应:“好,喝口水不如喝碗粥吧。”谁料想这是八仙之一的神仙铁拐李啊。为了报答店家,神仙铁拐李将一颗玉米撒在店家取水的这口不大的井中,告知店家从此井里出的都是酒,只要取来就行了。时隔多日,这位神仙回访时,店家小伙子已经娶妻成家。找到这店家问他是不是发财了,不曾想,店家女主人说:财还是发了,就是喂猪没有糟。神仙听罢,走到井边,取出井里那颗玉米,仰天长叹道:天高不为高,人心最为高。井水当酒卖,还嫌没有糟。于是井水从此再也不出酒水了。铁拐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故事讲到这里,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观澜书院已经成为一段历史,它用自己的方式倾诉着一段段故事,启迪后人,教育后人。祖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通今博古,救时行道,用自己的行为,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作为后人,我们应该有责任和义务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
(二)访三都中田古村
离开观澜书院,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三都探访中田古村。我是第一次来这里,很好奇,也很向往。
走进三都中田村,一古村建筑群呈现在眼前,它们呈环抱状,这是一群典型的古民宅建筑。我们看着曾经高昂的鸡公角(檐角高翘,有的已经在曾经的破四旧中抹平),一行人静静地走在古村的石板小路上。走进古民居,我们发现这里的民宅门槛,虽没有当年富豪家门前汉白玉石的精美,可青石板的门槛上也雕刻有精美的瑞兽图纹,房檐雕梁画栋的图纹一点也不逊色。有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如鲤鱼跃龙门,松鹤图,白鹭腾飞等,彰显人们希望吉祥如意,追求幸福,暗示后人向往美好的心愿。
我不是搞建筑的,可我看古人设计的建筑,很讲究,也很科学实用。每个家族厅屋的前面都有一个天井,天井中间有槽状排水沟。老乡说,即使遇到大雨,这里也从来没有涨过水;即使是炎炎夏日,这里也阴凉舒适,住在家里,宛如装上了现代的空调。这里采光、通风、排水都很好,老人们在这里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尽管后人一个个搬进了城里的钢筋水泥房,电梯房。他们在门前晒自家地里出的谷子,花生,黄豆......他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怎么也不舍得离开这个老旧的屋子。我站在这古老的房门前,看着晾晒在门前的堆积如小山的木柴,也跟着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清静和悠闲。
沿着田间小路一路穿行,远远的,我们看到一座单独的楼房,同行的欧先生说,这是地主李岳楼家当年新建而未落成的花园式别墅。楼上正中的墙上有红底篆书精美的“受天之祜”四个大字。那青砖高墙上满是的脚手架孔,好生奇怪啊!欧先生说,1944年,疯狂的日寇为了掠夺我煤炭资源,将铁蹄踏入我资兴领土。1944年腊月24日夜,日寇突破我国军99军防线,进驻鲤鱼江镇,炮火在资兴燃烧。可怜李岳楼的花园别墅才建一半,脚手架还没有来得及拆,便遭受炮火烟熏!我们看到主人希望能“受天之祜”,可是天还是没有佑他将花园别墅建成。站在这座未建成的别墅前,我仿佛看到每块青砖上写满了屈辱与悲愤。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受欺凌,国破家不存;牢记血泪仇,警钟当长鸣。
写于2011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