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后悔的怪圈
人的一生当中会发生很多事,有好有坏,有喜有悲,有大有小,但这其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事,让人一回想就后悔起来,进而,脑海里会生出许多个“如果”来,“如果当时不那样做”,“如果多努力一点”,那事情的结局是不是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呢?诸多个如果萦绕在脑中,思来想去,严重的甚至会睡不安,坐不稳,影响到正常生活,也许,这就是后悔的罪孽吧!
佛家指出,“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今日”尝到苦果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所谓“众生畏果,菩萨慎因,”便是这个道理。《五灯会元》卷十六:“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后简化为“早知今日,悔不当初”,谓早知道有今天这种结局,不如当初不那么做,这里指的是后悔莫及。
心理学认为,后悔是一种心理障碍,后悔是一个定论结果,悔字通常后面有个恨字。所以永远不要后悔,后悔代表否定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只会越来越没自信,降低自己改过的能量,没有几个人是直路走到底的,而且人生也没有白走的弯路,只有不后悔,你的人生路才会走得正确。
美国一位教师曾用一很形象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摆脱徒然无益的悔恨,在课堂上她将一只装满牛奶的瓶子朝地上猛摔下去,瓶子破碎了,牛奶流了满地。她告诉学生:“你们可能对这瓶牛奶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已经无法使这瓶牛奶恢复原样了。因此,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摔破了的牛奶瓶。”这位教师道出了一个生活哲理:如果明知错误已经形成,而且无可挽回,却偏要去挽回,这样做是徒劳无益的。
一般说来,人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非常聪明的人,所谓的上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因此,不会犯错,也就谈不上后悔了。一种是愚钝的人,经常犯错误,但都不知不觉,所以,也不会后悔。大多数人都介于两者之间,会犯一些错误,因此就会不断的后悔。这样看来,既然绝大多数人都会犯错,也就别过分的介意,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体验算了,可事情并没有那么轻松。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人的性格,是否会后悔,后悔的程度如何等,都与性格紧密相关。一些人犯错后会想办法及时补救,没法补救的也会提醒自己下一次别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的人后悔的程度会轻一些,他们的性格相对开朗豁达,而犯错后就陷入后悔的深渊,一味的自责,没有补救,没有吸取教训,事情就变得沉重不轻松了,而这类人基本属于性格相对内向,不善与人交流的人,把事情永远都闷中肚子里,这样的性格也很难做出什么大的成就来。
有位网友写文说:“如果你的满腔热情,换来的只是冷漠;如果你的一片真心,换来的只是敷衍。你会不会后悔?我说,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只要你没有过错,又何必在于别人的反映呢?你的付出,并一定等着回报。”此话正确无疑。人一生遇到的事情太多,舒心的不舒心的事情整天缭绕这你,不必太在意,也不要指望别人能够帮你。有些时候,心头的石头别人是化解不了的,只有靠自己把它拿走。如果自己不把它拿走,就永远压在心里了就是闭塞自己,折磨自己,就是一种感情的负累。还有,人的一生总要面临许多选择,一次选择的失误,我们没有必要去后悔莫及,一味后悔只能带来巨大的损失、伤害和痛苦。
男儿当自强,不做后悔事,后悔就不做事,难得糊涂且装糊涂。可以反悔,但愿不后悔。真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后悔只是一种心理,其实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也没有什么该后悔的。该是你的总归是你的,不该是你的,无论怎么强求也不会是你的。不要在乎什么,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不要经常被别人提醒要怎么样怎么样去做,这些都是多余的。只要我们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可以了。自己知道在做什么,自己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自己有办法改变生活状态,这就足够了。只要自己深知,自己能决定自己一切的时候,就不要在乎别的什么。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状态,只有经历了,才知道什么日子适合自己,什么样的生活要远离。
不要后悔,壮起胆量,乐于经历,经历就是最大的财富。只有经历过,才会有发言权。只有经历了,才知道自己下一步是什么。与烟分手,与酒分离,与朋友磨擦,与家人不和,这些都是一种生活状态。只有经历了,才能学会怎么样处理生活中的不得意,没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都有大脑,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朋友,请牢牢地记住:反思不是坏事,后悔万万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