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十三岁的白发

十三岁的白发

2013-10-24 19:02 作者:慧莉儿 阅读量:24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十三岁的白发儿子在学校跟同学追玩的过程中受伤了,脸和两个胳膊都青肿了。第一眼看到他,我的心就揪起来了,一边抱怨一边慢慢地给他涂万花油。在擦药过程中,他一边躲闪一边怪叫,害得我不得不把他的大脑袋稳住。拉扯间,我猛然发现他左耳旁的头发间赫然伏着一根白发。当时我的感觉,宛如平静的人潮中突然从天而降一只怪兽,惊痛万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母亲生白发是在四十九岁,那年父亲因病猝然离世,母亲一夜白发。之前,家境虽不宽裕,但一家人也其乐融融。父亲是个乐天派,不管生活的担子多么重,工作多么累,他总乐呵呵的,总爱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好的。”熬到我工作了,他却病倒了。父亲走后,妹妹们也陆续工作、成家,但母亲一直跟我们生活在一起。那时,生活真的很艰难,工资不高,又没房子,没谁有能力可以帮我们。

只有母亲顶着压力给我带孩子,料理家务。其时,妹妹们的小孩也相继问世,也需要母亲,但母亲只在偶尔有空时去看一看。妹妹们都很通情达理,没有抱怨。在菜市场买菜时,母亲常常为了一两毛钱与别人讨价还价半天,一点点地节约着,细心有序地把生活打点好。在行云流水的生活中,我发现母亲慢慢地老了,头上的黑发渐渐地变成花白,动作也慢起来,以前她走路做事都是十分迅速、快捷的。

为此,我常常暗自神伤,认真地做着每一件事。几年后,我们生活有了起色。又过几年,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辗转到另一座城市。不放心我和我的孩子,母亲和我们一起背井离乡。虽然白发仍旧在,但母亲心情很好,空闲时跟小区里阿姨们跳起了健身舞,头发也染成了黑色,精神矍铄。我的第一根白发是在五年前发现的。那时我从村里选派回来,恰遇单位改制。那段时间,我夜不成寐,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有一天我上网查股票,儿子也要观摩,无意中他发现了我的白发,很心疼地说:“哎,妈妈老了,都有白头发了。”说得我心里一抖一抖的,才三十多岁啊,怎么就老了?到新城市后,租住着别人的房子,工作刚刚接手,压力很大,头发又开始掉了,但好在白发没再增多。今年,这种情况得到根本改善,头发全部正常起来,虽然白发偶尔也会冒出一两根,但这不再影响我的心情。

儿子在本地一所重点初中上学,每天写作业都要到好晚,经常要到午夜才能睡下,好在他的睡眠质量高,头一触枕就酣然入梦。他总嚷着睡眠不足,好几次早上赖在床上不想起来,说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看着辛苦的他我也很心疼,但却又无能为力,年少的他现在仍不知生存的压力之大,生活之艰辛。但为人父母,我们却不敢放松。我们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农村升学压力也大,读个初中是先预选,再去考,录取率不高;念高中的不多,后来能考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但是,与现在最大的不同是,那时学生如果考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国家包分配。

人们把大学称为“象牙塔”,把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把机关事业单位称为“铁饭碗”,企业单位称为“泥饭碗”。大学生就业只存在单位好与坏,岗位优与劣而已。毕业后,运气好的人能分到“铁饭碗”,最不济的也能端只“泥饭碗”,总之大家都有饭吃,有汤喝,这种情况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旬。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家扩大了招生力度,大批学生有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与此同时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以前那种考上大学就有工作的优势不存在了。

人们对机关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几百个人考一个岗位都很正常。“大学生找工作难”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接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学生们即便进了名牌大学,也不能保证毕业后就能顺利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人们对名校的仰慕却是与日俱增的,毕竟名校的资源要比普通高校优越很多。于是,人们把竞争提前到了中考。

国家为遏制人们不愿意成为技术工人的想法,对中学升学率也有了限制,只允许部分学生进高中,其他人进高职、技校等。“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人中龙凤”,有体面的工作,有稳定的生活,有远大的前程?于是,家长和孩子便辗转于家——学校——辅导班之间,孩子的负担是更加重了,怎能不早生华发?我跟儿子许多同学接触过,不少孩子都有白发,看着他们小小年纪背着笨重的书包,顶着显眼的白发穿梭在车水马龙间,无端地想落泪。但作为家长,我们能做到的只有改善他的生活,为他鼓劲:努力,努力,再努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相关文章关键词

《十三岁的白发》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