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一般都认为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因为他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就派人翻译外文书报,搜集资料,编成《四洲志》,以了解中国以外世界的情况。也有人说是魏源,因为他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蓝本,多次增补资料编成《海国图志》,备载世界各国舆图及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后来的洋务派的精神领袖。
的确如此,林则徐和魏源,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从他们之后,中国人开始比较认真地“开眼看世界”了,虽然是在挨打之后,开始的时候还睡眼惺忪,还是被动的、在国运衰败、外敌紧逼的情势下好像出于本能的自卫反应。但毕竟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已经徐徐打开,西风东渐已经势不可挡,“民到于今受其赐”。
然而,在中国人还在安享“天朝大国”的太平盛世时,有没有人曾经主动地睁开眼睛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呢?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突破“近代”这个时限,沿历史上溯,就可以看到,在乾隆时期就有一位叫做赵翼的诗人,曾经对西洋的文化技术发出过由衷的赞叹。赵翼(1727—1814),字云怂,号瓯北,江苏武进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比林则徐年长58岁,去世时,林则徐才29岁,刚以进士身份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还没有获得正式的官职。而魏源降生时,赵翼已是67岁的老人了。赵翼一生,正值乾隆盛世,也正是多数中国人都懒得开眼看世界的时候。而赵翼却在参观了天主堂,欣赏了任职于钦天监的西方人演奏的管风琴之后,大生感慨,写就一首长诗,记下一时之盛。在盛赞西洋乐器的精美后,赵翼感叹道:“缅怀华夏初,神圣几更易。??肇律吕,?黍度寸尺。?谷截绿筠,泗滨采浮石。元声始审定,万古仰创获。迢迢裨海外,何由来取则?伶伦与后夔,姓名且未识。音岂师旷传,谱非制民得。始知天地大,到处有开辟。人巧诚太纷,世眼休自窄。”在诗中,赵翼已经认识到,海外文明并非源于华夏,世界文明并非独有中华一脉,我们有我们的周孔,他人亦有他人的周孔,不可闭目塞听,妄自尊大。
这在当时可以说已经是十分开放的眼界了。以此观之,这“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美誉,也不能为林则徐魏源辈所独享,赵翼就远在林魏之前。只可惜赵翼的话并未惊醒梦中之人,大清帝国仍然沉迷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之中不能自拔,就连圣明如乾隆皇帝者,也正在以“海禁”来应付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错过了一个与世界“接轨”,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并且赵翼只是以诗人的身份来“开眼看世界”的,由于人微言轻,影响力和号召力都微乎其微,他也没有担任过朝中要职,官职最高时做过贵西兵备道,也没有什么实践自己思想的机会。所以,他的“开眼看世界”也只具有认识层面上的意义,所以往往被历史的烟云所蒙蔽,而不被世人所知。
后人认识赵翼,大多数是他的《瓯北诗话》还有他的那首论诗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其实他的论诗诗共是五首,这是其二,其一曰:“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也挺有意思,这种主张创新的精神与他的开放的眼光是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