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辨证论治话中医

辨证论治话中医

2013-10-23 18:57 作者:沪上人家 阅读量:24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过连天就要发表长篇小说《一代医圣张仲景》,这些天在找有关张仲景的一些资料吧,但是很难找。有关张仲景的身世故事、事迹的具体事例资料,除了他自己为《伤寒杂病论》作序之外,少之又少。

中医中药和书画、京剧被称之为我国的三大国粹。我国的中医在西方世界里从原来的不被认同,到珍重认同是经历了事实疗效的实践论证的。现在有不少西方国家纷纷派人前来我国学习中医理论医术。在我发表长篇小说《一代医圣张仲景》之际先来热身了解一下中医的治病的基本医理和西医的不同点,对后面再读小说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和理解作用。

首先先来让我谈谈中西医治病的不同点,以及治疗的风格特色。西医的历史很短。它是在建立在微观理论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西医是在,1632年出生荷兰的德夫特看门人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后,利用生理解剖学、生物的生化生理遗传学和生化物理检测手段(如:各种化验实验、B超CT.等),以西药的生化理论微观理论基础上的现代医学模式。而中医具有五千多年古老的历史,它是建立在宏观人文哲学文化思想理论基础上、和建立在长期医学临床观察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医学理论。它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和手段、手法观点是不同的。

西医是借助于实验手段为基础的微观手法理论;中医是建立宏观人文哲学和临床观察实践基础上的理论。

在诊断上,西医主要依赖于物理生化检测手段;而中医靠的是望闻问切的古老的,对病人细致入微的观察问询审察诊断手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合参,和以古典哲学思想和经络理论为基础的六经辨证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辩证,“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疾病诊断的手法。在中医望诊中我们的祖先很是聪明智慧,他们很重视对舌象的观察分析上,而不选其他地方,这是因为中医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得出:“舌为心之苗窍”,它最能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生化变幻情况。笔者为此做过试验,开始喝上一杯寒凉之药,没过多长时间,舌苔发白厚腻,再喝上一杯生姜红糖花椒汤又迅速转为粉红色舌苔可见其,变化之快。还有切诊的切脉,是因为“心主血脉”脉为心之门通道。脉象,能灵敏地准确地反映心血气血盛衰变幻的综合性的生理信息的缘故。

在看待疾病的诊治的态度上,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点。西医是主张用生化药品,对抗性的杀死病原体,这必然受到病原体的强烈的生存抗争而产生抗药的耐药变性,使得药品不断失效,疲于研究新的抗生素;而中医则不同。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谐的儒家文化思想,讲究的是和谐平衡协调思想。中医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从安来?”。强调的是人体的自身的阴阳和谐而产生的免疫抗体。人体产生疾病的根源是阴阳失去平衡的结果,导致身体的免疫功能低下,给病原体有机可趁,这要改变这种不平衡的身体环境,“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得人的身体阴阳和谐,疾病治愈。它不与病原体直接发生冲突,而是采用改变其生存条件和病灶的环境,采取迂回包抄围困的方法,使其疾病被困死,坐以待毙。来个给疾病“釜底抽薪”,使病原体其丧失所依赖生存环境断绝“粮草”的供应,使它失去生存的条件被消灭,达到了治病的效果,所以中药没有耐药性的因由。

在给药方面,西药多是化学制剂;而中药多是来自于大自然中的天然动植物,都是“有情的自然界中的血肉之品。”西药的副作用相对比中药来得大,中药只有变成西药化制剂时才会产生很大的毒副作用,这一点值得医学界引起警惕提防的。

另外在治疗方法上还有一点不同点,那就是区别于西医的笼统普遍的大众化的治疗方法。比如不管什么样的病症都用的是一样的药来整治。而中医不同与西医的这一点,讲究的是“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中医对疾病的诊治非常讲究科学性。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辩证的谨慎缜密性。西医相对好学些,只要掌握好几种药就可以“按部就班”地运用到疾病的诊治中去了。中医可不行啦!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的个性化的诊治手段呀。中医认为:人的气血盛衰是随着时间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人体的病理机制也是和环境自身素质条件密切关联多变的,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提出了“天人相应”,因时、因地、因人而治的辩证论治的思想。同样是感冒,有热性感冒和凉性感冒之分,具体还得根据病人的身体正气的盛衰,体制的强弱、病的时间的进程情况等因素,开具不同的个性化的治疗处方。同样是一种疾病,西医诊治开具的处方可能是一样的。而中医开具的处方就不同了,必须根据病人的病因具体自身的体质情况和病的进程,开具不同的方子。这就是中医的个性化的诊疗方法。西医的诊疗手法比较单一,而中医手法多变,方子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变化无穷,同一种疾病有“正治与反治,上治与下治”之分,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标本缓急”“因热热用”、“因寒寒用”、“因塞塞用”、“因通通用,”“表里双解”、“攻补兼施”,等等之分。中医学在诊疗上把古代的贤哲睿智的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大众往往对中医产生误解,就是不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的个性化的诊疗方法不了解的片面的结果。一样一种病同样一个处方,对某些人有效对其他人可能根本无效,甚至起反不好的作用延误了病情。中医开具的方子很具有针对性,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的不同,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治病也是同理。辩证论证,是按照病人具体情况,开具的不同的方子的。就拿人参来说吧,有红参、白晒参、西洋参之分,红参属于热性;白晒参属于温性;西洋参属于凉性,需按照个人的阴阳寒热虚实的体质分别辩证对待,该补那种的补,不该补的,不能自行乱补。孩子虚弱最多补以孩儿参,都需经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所以中医难学,讲究的是诊治的经验的辩证思想化的个性化的特色性,中医师医生要靠长期的专研医技和经验的积累的,来不得一点儿草率和急近功利的,否则很难出成绩和疗效成为庸医,这一点为张仲景所痛恨。所以冬令进补须得去中医院找中医大夫开具个性化的进补方子,不能自己盲目乱吃中药滋补方子,以便吃错了药,浪费钱财事小,适得其反,反而得病,就和原来的意愿相悖。

在张仲景之前医家依赖于以方对症,缺乏辩证论证的具体情况具体诊治,的个性化的思想理念。按图索骥地死守古方教条的用药诊治,使得医家们不得不知不觉中在探索辨证论治体系的理念。而张仲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完备的中医临床的辩证论治思想理论,写出了精彩纷呈的《伤寒杂病论》的巨著,为后世的医家们点亮了运用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明灯。被古今医家称为“医圣”和“群方之祖”,“医方之主祖。”

总结以上的事例我们就能看到中医在诊治过程中,无处不闪现出,哲学上的智慧睿智的辩证法的光辉思想。好吧,下面我就来大致的归纳一下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吧:

中医的基础理论:

辩证的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互根,制约、消长转化,五行(金木水火土)对脏(肺金白色、肝木青色、肾水黑色、心火红色、脾土黄色。)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论。,阴阳十二经络的、,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病因(三因:内因、外因、不内不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病机(的正邪阴阳的辩证关系等等。

中医诊断上:

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和六经辩证(三阳和三阴)、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卫气营血辨证。

中药运用上:

性能,四气五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和升降沉浮的辩证运用关系。

方剂配伍上:

君臣佐使的辩证的因病症加减灵活的配伍方法。九畏十八反的等禁忌配伍辩证思想。

在治疗上:

“因时、因地、因人”的“天人相应”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个性化的辩证施治的治疗方法。八法的辩证妙用:1.温凉解表的汗法;2.因势利导的吐法;3.缓急皆备的下法;4.善于解表的和法;5.清热除烦清法;6。温中回阳的温法;7.渐消缓散的消法;8.虚损补益的补法。丰富的剂型:汤酒膏丸丹散,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洗熏熨烫坐导引,等等因人因症而辩证施治。外用内治手法多样,繁花似锦,层出不穷。

当人在这短短的两三千个字难以讲尽中医的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系,只能讲个皮毛大概而已。我想打算把写长篇小说《一代医圣张仲景》,作为展示中医的治病的成就和风采和中医的科普小说。当人小说是以艺术形象思维,来表现人物事理的,所以作品尽量避开枯燥的医理,以通俗易懂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中医的治病的机理,展示一代医圣的风采。只是作个尝试罢了。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的临床医治理论体系。为后代医家指明了辨证论治的诊疗医治的方向。现在国内外不少医学家把研究张仲景的医理经典的方子作为研究对象,流派纷呈,学说多端。有学者说,未来的世界医学界将会更多地将张仲景这一辨证论治的思想运用到,今后世界医学的开创创新发展中去,有些国外的医家说,他们在中医未来的研究方面要赶超中国,未来中医必定的欣欣向荣走向辉煌,为此我们感到欢欣鼓舞。

发稿於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上海西郊龙柏家中。

相关文章关键词

《辨证论治话中医》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